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私营企业论文

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报酬提高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引言第14-17页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一)选题目的第14页
        (二)选题意义第14-15页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5页
    三、研究思路第15-16页
    四、研究方法第16页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第16-17页
第一章 收入分配理论概述第17-24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第17-18页
        1.1.1 分配的理论基石第17页
        1.1.2 分配的性质和作用第17-18页
        1.1.3 分配的原则和方式第18页
    1.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第18-20页
        1.2.1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方式相结合第18-19页
        1.2.2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第19-20页
        1.2.3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第20页
    1.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理论第20-22页
        1.3.1 探索与形成——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第20-21页
        1.3.2 丰富与完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1页
        1.3.3 深化与成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1-22页
    1.4 西方经济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2-24页
        1.4.1 古典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2页
        1.4.2 新古典学派的分配理论第22-23页
        1.4.3 凯恩斯的收入分配理论第23-24页
第二章 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报酬的现状第24-30页
    2.1 劳动报酬占比低于资本报酬占比第24-26页
        2.1.1 劳动者报酬和资本报酬在GDP中比重的变化趋势第24页
        2.1.2 资本报酬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劳动者报酬的增长速度第24-25页
        2.1.3 资本报酬“侵蚀”劳动者报酬第25-26页
    2.2 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报酬偏低现象普遍存在第26-27页
        2.2.1 东部地区非公企业就业人员工资现状第26页
        2.2.2 中部地区非公企业就业人员工资现状第26-27页
        2.2.3 西部地区非公企业就业人员工资现状第27页
    2.3 私营企业中农民工工资水平不容乐观第27-30页
        2.3.1 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第27-28页
        2.3.2 工资低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第28页
        2.3.3 工资拖欠情况依然严峻第28-30页
第三章 非公有制企业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分析第30-36页
    3.1 “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提升了资本的地位第30-32页
        3.1.1 “效率优先”挤占了“兼顾公平”的发展空间第30-31页
        3.1.2 GDP崇拜忽视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第31页
        3.1.3 税收增长挤压了劳动者工资上升空间第31-32页
    3.2 企业所有者追求利润过度化第32-33页
        3.2.1 不能科学认识劳动者身份的“双重性”第32页
        3.2.2 不愿支付公平合理的工资报酬第32-33页
        3.2.3 不想全心全意履行社会责任第33页
    3.3 劳动者自身及其组织制约第33-36页
        3.3.1 法律维权意识淡薄第34页
        3.3.2 缺乏有力组织支撑第34-35页
        3.3.3 劳动要素相对充裕第35-36页
第四章 非公有制企业劳动报酬提高的路径第36-45页
    4.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劳动增收创造条件第36-39页
        4.1.1 不以GDP论英雄,改进政绩考核办法第36-37页
        4.1.2 推进供给侧改革,降低中小企业税负第37-38页
        4.1.3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助推劳动报酬增长第38-39页
        4.1.4 加强劳动立法执法,打击拖欠薪资行为第39页
    4.2 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做好初次分配工作第39-41页
        4.2.1 转变发展模式,提高盈利能力第39-40页
        4.2.2 履行社会责任,保障职工权益第40-41页
        4.2.3 重视劳动者利益,构建共享机制第41页
    4.3 发挥工会的维权职能,维护职工根本利益第41-45页
        4.3.1 提高工会的向心力,提升职工的组织化程度第42页
        4.3.2 加强工会的独立性,增加职工的集体协商能力第42-43页
        4.3.3 突出工会的教育性,提高劳动者法律意识第43-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50-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公有制企业推行分享经济的依据及价值研究
下一篇:自办科技机构能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么?--基于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