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14-15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分享经济概述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分享经济 | 第18页 |
2.1.2 共享发展 | 第18-19页 |
2.1.3 非公有制企业 | 第19页 |
2.2 分享经济的基本理论 | 第19页 |
2.3 分享经济与非公有制企业 | 第19-23页 |
2.3.1 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性质 | 第19-20页 |
2.3.2 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现状 | 第20-21页 |
2.3.3 分享经济是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选择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非公有制企业推行分享经济的理论依据 | 第23-35页 |
3.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 第23-25页 |
3.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形成的背景 | 第23页 |
3.1.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3-24页 |
3.1.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24-25页 |
3.2 毛泽东的劳资两利思想 | 第25-28页 |
3.2.1 毛泽东的劳资两利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25-26页 |
3.2.2 毛泽东的劳资两利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6-27页 |
3.2.3 毛泽东的劳资两利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27-28页 |
3.3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 第28-30页 |
3.3.1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28-29页 |
3.3.2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基本内容 | 第29-30页 |
3.3.3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作用 | 第30页 |
3.4 习近平的共建共享思想 | 第30-35页 |
3.4.1 习近平的共建共享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31-32页 |
3.4.2 习近平的共建共享思想形成的基本内容 | 第32-33页 |
3.4.3 习近平的共建共享思想对分享经济的影响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非公有制企业推行分享经济的制度依据 | 第35-40页 |
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 第35-38页 |
4.1.1 坚持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 第35-36页 |
4.1.2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必须坚持“两个所有权”毫不动摇 | 第36-37页 |
4.1.3 坚持“两个所有权”毫不动摇就必须推行分享经济 | 第37-38页 |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第38-40页 |
4.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 第38-39页 |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非公有制企业推行分享经济的体制基础 | 第39-40页 |
第五章 非公有制企业推行分享经济的现实依据 | 第40-45页 |
5.1 收入差距过大 | 第40-41页 |
5.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即 | 第41-43页 |
5.3 共享发展理念成为“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理念 | 第43-45页 |
第六章 非公有制企业推行分享经济的当代价值 | 第45-51页 |
6.1 非公有制企业推行分享经济的理论价值 | 第45-47页 |
6.1.1 分享经济理论为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准备 | 第45-46页 |
6.1.2 分享经济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第46-47页 |
6.2 非公有制企业推行分享经济的实践价值 | 第47-51页 |
6.2.1 初步找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主要方式 | 第48-49页 |
6.2.2 破解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难题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