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光电化学 | 第12-22页 |
1.1.1 光电化学的基本原理 | 第12-14页 |
1.1.2 光电化学材料分类 | 第14-19页 |
1.1.2.1 无机半导体 | 第15-16页 |
1.1.2.2 有机小分子 | 第16-17页 |
1.1.2.3 高分子聚合物 | 第17页 |
1.1.2.4 复合材料 | 第17-19页 |
1.1.3 光电化学仪器的小型化和器件化研究 | 第19-22页 |
1.1.3.1 光源部分简化 | 第19-21页 |
1.1.3.2 其他简化 | 第21-22页 |
1.2 比色法检测 | 第22-29页 |
1.2.1 比色法概述 | 第22-23页 |
1.2.2 比色机理分类 | 第23-28页 |
1.2.2.1 染料分子结构变化 | 第23-24页 |
1.2.2.2 天然酶或模拟酶的酶促反应 | 第24-26页 |
1.2.2.3 金纳米粒子聚集 | 第26-28页 |
1.2.2.4 电致变色反应 | 第28页 |
1.2.3 比色法检测应用 | 第28-29页 |
1.3 本论文的目标与主要工作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第二章 基于光电子调控聚苯胺氧化还原反应的铜离子可视化检测平台 | 第34-49页 |
2.1 引言 | 第34-3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2.2.1 试剂与材料 | 第36页 |
2.2.2 仪器 | 第36页 |
2.2.3 聚苯胺掺杂 | 第36-37页 |
2.2.4 可视化检测铜离子 | 第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2.3.1 可行性验证 | 第37-38页 |
2.3.2 可视化检测机理 | 第38-39页 |
2.3.3 聚苯胺性质表征 | 第39-40页 |
2.3.4 检测条件优化 | 第40-41页 |
2.3.5 Cu~(2+)的可视化检测 | 第41-42页 |
2.3.6 Cu~(2+)的紫外吸收响应 | 第42-43页 |
2.3.7 稳定性实验 | 第43页 |
2.3.8 选择性实验 | 第43-44页 |
2.3.9 实际样品测定 | 第44页 |
2.4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第三章 光电子调控的电致变色平板:设计、表征和可视化检测 | 第49-63页 |
3.1 引言 | 第49-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3.2.1 试剂与材料 | 第51页 |
3.2.2 仪器 | 第51页 |
3.2.3 合成Ni-WO_3前驱体溶胶 | 第51-52页 |
3.2.4 制备二氧化钛浆料 | 第52页 |
3.2.5 制备Ni-WO_3和TiO_2薄膜 | 第52页 |
3.2.6 组装PEC器件 | 第52-53页 |
3.2.7 PPi可视化检测及平板循环稳定性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3.3.1 电源部分 | 第53-54页 |
3.3.2 Ni-WO_3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57页 |
3.3.3 PPi可视化检测 | 第57-58页 |
3.3.4 选择性 | 第58-60页 |
3.3.5 稳定性 | 第60页 |
3.4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