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第四纪地层序列的建立及其环境意义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延吉市地质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延吉市地质地层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第四纪剖面及古环境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5-19页 |
1.4.1 资料收集 | 第15-16页 |
1.4.2 野外地质调查 | 第16-17页 |
1.4.3 控制性钻孔探测 | 第17-18页 |
1.4.4 钻孔收集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延吉盆地地质概况 | 第19-28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9-20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20-25页 |
2.2.1 构造背景 | 第20-21页 |
2.2.2 盆地构造演化 | 第21-22页 |
2.2.3 构造单元划分 | 第22-25页 |
2.3 断裂构造 | 第25-26页 |
2.4 地层及矿产 | 第26-27页 |
2.5 第四纪地质环境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野外地质调查及控制性钻孔探测 | 第28-38页 |
3.1 野外地质调查 | 第28-32页 |
3.2 控制性钻孔探测 | 第32-35页 |
3.2.1 控制性钻孔探测技术参数 | 第32-34页 |
3.2.2 控制性钻孔探测 | 第34-35页 |
3.3 波速测定 | 第35-38页 |
3.3.1 剪切波速测定 | 第35-36页 |
3.3.2 剪切波速测定结果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第四纪地层序列的建立 | 第38-54页 |
4.1 目标区第四纪地层 | 第38-41页 |
4.1.1 目标区出露的第四纪地层 | 第38-39页 |
4.1.2 目标区隐藏的第四纪地层 | 第39-41页 |
4.2 控制性钻孔地层剖面 | 第41-43页 |
4.2.1 HDBZK-2 孔地层剖面 | 第41-42页 |
4.2.2 HDBZK-3 孔地层剖面 | 第42-43页 |
4.3 其他地层剖面 | 第43-48页 |
4.3.1 河龙村地层剖面 | 第44页 |
4.3.2 延东村地层剖面 | 第44-45页 |
4.3.3 广济村地层剖面 | 第45-47页 |
4.3.4 金刚山泡菜厂沉积物剖面 | 第47-48页 |
4.4 收集钻孔剖面 | 第48-50页 |
4.4.1 Ⅰ级阶地沉积物剖面 | 第48-49页 |
4.4.2 Ⅱ级阶地沉积物剖面 | 第49-50页 |
4.5 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 | 第50-52页 |
4.5.1 样品的制备 | 第50页 |
4.5.2 测量仪器和测试条件 | 第50-51页 |
4.5.3 样品等效剂量的测定 | 第51页 |
4.5.4 样品环境剂量率的测定 | 第51页 |
4.5.5 测年结果与讨论 | 第51-52页 |
4.6 第四纪沉积物堆积序列及形成时代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第四纪孢粉分析及古环境变化 | 第54-59页 |
5.1 化学处理过程 | 第54页 |
5.2 孢粉组合 | 第54-57页 |
5.3 孢粉组合反映的环境特征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