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核心能力存在的不足 | 第8页 |
1.1.2 动态能力培育研究缺乏切入点 | 第8-9页 |
1.1.3 研究平台型企业动态能力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 第14-19页 |
2.1 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 | 第14页 |
2.2 动态能力的定义 | 第14-15页 |
2.3 动态能力的组成要素 | 第15-17页 |
2.4 商业模式的定义 | 第17-18页 |
2.5 商业模式创新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平台型企业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 | 第19-32页 |
3.1 共享经济 | 第19页 |
3.2 平台型企业的特征 | 第19-22页 |
3.3 平台型企业动态能力的组成要素 | 第22-24页 |
3.4 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 第24-27页 |
3.5 平台型企业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 | 第27-32页 |
第四章 平台型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路径和措施 | 第32-40页 |
4.1 平台型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路径 | 第32-34页 |
4.2 平台型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措施 | 第34-40页 |
第五章 滴滴公司案例分析 | 第40-46页 |
5.1 滴滴公司的概况 | 第40-41页 |
5.1.1 滴滴公司简介 | 第40页 |
5.1.2 滴滴公司面临的动态环境 | 第40-41页 |
5.2 滴滴公司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相互关系 | 第41-42页 |
5.2.1 滴滴公司动态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 第41-42页 |
5.2.2 滴滴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对动态能力的引领作用 | 第42页 |
5.3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的动态能力培育 | 第42-46页 |
5.3.1 构建社会关系网络 | 第43页 |
5.3.2 发挥企业家精神,洞察消费者需求 | 第43-44页 |
5.3.3 组织之间的学习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