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6-20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及方法 | 第20-28页 |
2.1 国内外安全生产理论综述 | 第20-23页 |
2.1.1 国外安全生产理论 | 第20-22页 |
2.1.2 国内安全生产理论 | 第22-23页 |
2.2 安全管理几种主要方法 | 第23-27页 |
2.2.1 安全法制管理 | 第23-24页 |
2.2.2 风险分析法 | 第24-25页 |
2.2.3 无隐患管理法 | 第25页 |
2.2.4 PDCA循环法 | 第25-26页 |
2.2.5 反求工程法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M公司的安全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 第28-43页 |
3.1 企业基本情况 | 第28页 |
3.2 M公司现行的安全管理体系调查分析 | 第28-40页 |
3.2.1 M公司安全生产责任管理体系现状及分析 | 第28-31页 |
3.2.2 M公司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现状及分析 | 第31页 |
3.2.3 M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现状及分析 | 第31-32页 |
3.2.4 M公司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体系现状及分析 | 第32-34页 |
3.2.5 M公司危害因素控制措施现状及分析 | 第34-38页 |
3.2.6 M公司的安全评价情况及分析 | 第38-40页 |
3.3 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M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再设计 | 第43-52页 |
4.1 安全管理体系再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 第43-44页 |
4.1.1 安全管理体系再设计的原则 | 第43页 |
4.1.2 安全管理体系再设计的目标 | 第43-44页 |
4.2 安全管理体系再设计思路和要点 | 第44-48页 |
4.2.1 安全管理体系再设计思路和方法 | 第44页 |
4.2.2 安全管理体系再设计要点 | 第44-48页 |
4.3 新设计的安全管理体系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48-50页 |
4.3.1 新设计的安全管理体系总体框架 | 第48页 |
4.3.2 新设计的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 第48-50页 |
4.4 M公司安全管理的重点及难点 | 第50-51页 |
4.4.1 M公司安全管理的重点 | 第50-51页 |
4.4.2 M公司安全管理的难点 | 第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M公司新安全管理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52-61页 |
5.1 充分使用法规手段 | 第52页 |
5.2 加强公司外部监管 | 第52页 |
5.3 公司股东监督管理常规化 | 第52-53页 |
5.4 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 第53页 |
5.5 做实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第53-56页 |
5.5.1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 第54页 |
5.5.2 把握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特征 | 第54页 |
5.5.3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应当考虑的问题 | 第54-55页 |
5.5.4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 | 第55页 |
5.5.5 危险有害因素预控的基本措施 | 第55-56页 |
5.5.6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管理 | 第56页 |
5.6 完善设备安全管理 | 第56-59页 |
5.6.1 引进推行检修保养TnPM管理 | 第56-58页 |
5.6.2 重视设备改进更新 | 第58-59页 |
5.7 强化员工安全技术培训 | 第59页 |
5.8 借助第三方咨询 | 第59-60页 |
5.8.1 第三方咨询的项目内容 | 第59页 |
5.8.2 第三方咨询方式意义 | 第59-60页 |
5.8.3 第三方咨询的责任界定 | 第60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