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一、绪论 | 第8-9页 |
二、就业歧视的概述 | 第9-13页 |
(一) 就业歧视的界定 | 第9-11页 |
1.就业歧视的概念分析 | 第9-10页 |
2.加拿大对就业歧视定义的界定 | 第10页 |
3.日本对就业歧视定义的界定 | 第10-11页 |
(二) 就业歧视定义的界定及其意义 | 第11-13页 |
三、举证责任分配概述 | 第13-23页 |
(一) 什么是举证责任 | 第13-16页 |
1.举证责任含义 | 第13-14页 |
2.举证责任的法律性质 | 第14-16页 |
3.举证责任与举证责任分配的区别 | 第16页 |
(二) 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 第16-20页 |
1.大陆法系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学说 | 第16-18页 |
2.英美法系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学说 | 第18-19页 |
3.我国举证责任分配学说 | 第19-20页 |
(三) 反就业歧视法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20-23页 |
1.美国反就业歧视法律举证责任分配 | 第20-21页 |
2.德国反就业歧视法律举证责任分配 | 第21-23页 |
四、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的举证责任分配的现状 | 第23-28页 |
(一)、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谁主张,谁举证”及其不足 | 第23-25页 |
(二)、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及其不足 | 第25-28页 |
1.反就业歧视法律中的举证责任转移 | 第25-26页 |
2.反就业歧视法律中的举证责任倒置 | 第26-28页 |
五、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的举证责任分配的意义 | 第28-31页 |
(一) 对就业者的意义 | 第28页 |
(二) 对用工单位的意义 | 第28-29页 |
(三) 对政府的意义 | 第29页 |
(四) 对社会的意义 | 第29-31页 |
六、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完善 | 第31-35页 |
(一) 外国先进经验的引入 | 第31-34页 |
1.引法律要件分类说入就业歧视法中 | 第31-32页 |
2.引入法律要件分类说的具体做法 | 第32-33页 |
3.将判例作为反就业歧视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补充 | 第33-34页 |
(二) 引进国外举证责任分配的经验应当与国情并重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注释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