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新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9页
    1.1 有机半导体和器件的基本原理第11-13页
        1.1.1 电荷在有机半导体材料中的传输第11-12页
        1.1.2 有机太阳能器件的工作原理第12-13页
    1.2 有机光伏器件的结构第13-16页
        1.2.1 单层有机太阳能电池第13-14页
        1.2.2 双层有机太阳能电池第14页
        1.2.3 本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第14-15页
        1.2.4 叠层有机太阳能器件第15页
        1.2.5 反向结构的有机太阳能器件第15-16页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功能材料第16-24页
        1.3.1 导电电极材料第16-17页
        1.3.2 界面材料第17-22页
        1.3.3 有机活性层材料第22-24页
    1.4 影响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因素第24-27页
        1.4.1 给受体比例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第24-25页
        1.4.2 溶剂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影响第25页
        1.4.3 退火热处理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第25-26页
        1.4.4 添加剂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第26-27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9-36页
    2.1 实验设备及药品第29-30页
    2.2 溶胶凝胶法制备掺杂氧化物第30-31页
        2.2.1 MoO_3-V_2O_5掺杂氧化物的制备第30页
        2.2.2 MoO_3-Bi_2O_3掺杂氧化物的制备第30-31页
    2.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第31-32页
    2.4 电池性能测试系统与相关的器件性能参数第32-35页
        2.4.1 电池性能测试系统第32-33页
        2.4.2 载流子迁移率的测试第33页
        2.4.3 有机太阳能电池I-V曲线第33-35页
    2.5 本文主要采用的表征技术第35-36页
第三章 MoO_3-V_2O_5掺杂氧化物作阳极界面材料的器件性能表征第36-44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器件制备第36-37页
    3.3 实验结果与表征第37-43页
        3.3.1 MoO_3-V_2O_5的表征第37页
        3.3.2 不同阳极修饰层的器件效率第37-38页
        3.3.3 阳极修饰层厚度优化第38-39页
        3.3.4 p型掺杂化合物的功函第39-40页
        3.3.5 阳极修饰层的紫外可见光谱第40-41页
        3.3.6 界面修饰材料的AFM分析第41页
        3.3.7 不同阳极修饰材料的IPCE分析第41-42页
        3.3.8 器件的迁移率分析第42-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MoO_3-Bi_2O_3掺杂氧化物作阳极界面材料的器件性能表征第44-51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实验部分第44页
    4.3 实验结果与表征第44-49页
        4.3.1 MoO_3-Bi_2O_3的表征第44-45页
        4.3.2 不同阳极修饰材料下的器件性能第45-46页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46-47页
        4.3.4 阳极修饰层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47页
        4.3.5 有机活性层的AFM分析第47-48页
        4.3.6 不同修饰材料的IPCE分析第48-49页
        4.3.7 器件的迁移率分析第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五章 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器件优化第51-59页
    5.1 引言第51页
    5.2 实验结果与表征第51-58页
        5.2.1 给体材料的表征第51-53页
        5.2.2 退火条件优化第53-54页
        5.2.3 给受体材料比例优化第54页
        5.2.4 活性层厚度优化第54-55页
        5.2.5 PTTPPz-BDT和PTTPPz-BDTT的器件性能分析第55-56页
        5.2.6 器件EQE分析第56-57页
        5.2.7 表面形貌分析第57-58页
    5.3 本章小结第58-59页
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72页
致谢第72-73页
研究生期间所发文章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光纤位移传感器的表面检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制备及在水性电解液中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