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1.2 我国互通式立交匝道通行能力研究的不足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17-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互通式立交影响区域及匝道类型划分 | 第21-28页 |
2.1 互通式立交及匝道概述 | 第21页 |
2.2 互通式立交影响区域划分 | 第21-24页 |
2.2.1 互通式立交区域划分 | 第21-23页 |
2.2.2 互通式立交区域内车道划分 | 第23-24页 |
2.2.3 匝道通行能力的定义 | 第24页 |
2.3 匝道类型的划分 | 第24-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与匝道连接处的通行能力研究 | 第28-57页 |
3.1 高速公路与匝道连接处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1页 |
3.1.1 主线车道数 | 第28-29页 |
3.1.2 加、减速车道的长度 | 第29-30页 |
3.1.3 主线的交通量 | 第30页 |
3.1.4 驶出或驶入主线的方式 | 第30-31页 |
3.1.5 交通组成 | 第31页 |
3.2 分、合流区车辆运行特性分析 | 第31-39页 |
3.2.1 分流区车辆运行特性分析 | 第31-35页 |
3.2.2 合流区车辆运行特性分析 | 第35-39页 |
3.3 分流区匝道通行能力模型研究 | 第39-47页 |
3.3.1 分流区匝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39-41页 |
3.3.2 基于混合车流的分流区匝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 第41-44页 |
3.3.3 分流区不同匝道适应的通行能力分析 | 第44-47页 |
3.4 合流区匝道通行能力模型研究 | 第47-56页 |
3.4.1 合流区匝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47页 |
3.4.2 匝道车流汇入主线的可接受间隙理论 | 第47-49页 |
3.4.3 主线 1 号车道车头时距分布 | 第49-50页 |
3.4.4 主线 1 号车道交通量模型 | 第50-52页 |
3.4.5 基于混合车流的合流区匝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 第52-53页 |
3.4.6 合流区不同匝道适应的通行能力分析 | 第53-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路段的通行能力研究 | 第57-70页 |
4.1 匝道基本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0页 |
4.1.1 平面线形 | 第57页 |
4.1.2 纵断面线形 | 第57-58页 |
4.1.3 交通组成 | 第58-59页 |
4.1.4 匝道行车道宽度 | 第59-60页 |
4.1.5 匝道的有效长度 | 第60页 |
4.2 匝道基本路段车辆运行特性分析 | 第60-62页 |
4.3 匝道基本路段的通行能力研究 | 第62-67页 |
4.3.1 单车道跟驰理论 | 第62-64页 |
4.3.2 基于跟驰理论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选择 | 第64-65页 |
4.3.3 基于混合车流的匝道基本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 第65-67页 |
4.4 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路段适应的通行能力研究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互通式立交匝道的服务水平分析 | 第70-79页 |
5.1 服务水平和服务交通量 | 第70-71页 |
5.2 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2页 |
5.3 匝道服务水平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72-74页 |
5.3.1 服务水平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 | 第72-73页 |
5.3.2 服务水平评价指标确定 | 第73-74页 |
5.4 基于交通稳定性的匝道服务水平分级研究 | 第74-76页 |
5.4.1 跟驰行驶的交通稳定性分析 | 第74-76页 |
5.4.2 匝道服务水平量化指标计算分析 | 第76页 |
5.5 互通式立交匝道服务水平评价标准确定 | 第76-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0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