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主导车型的选择 | 第18-30页 |
| 2.1 主导车型的选择 | 第18-29页 |
| 2.1.1 主导车型的选择依据 | 第18页 |
| 2.1.2 车型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18-22页 |
| 2.1.3 主导车型的确定 | 第22-29页 |
| 2.2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主导车型的动力性能分析 | 第30-38页 |
| 3.1 车辆的运动方程 | 第30-31页 |
| 3.2 车辆的阻力分析 | 第31-34页 |
| 3.2.1 上坡时阻力分析 | 第31-33页 |
| 3.2.2 下坡时阻力分析 | 第33-34页 |
| 3.3 车辆的动力特性 | 第34-37页 |
| 3.3.1 车辆的牵引力 | 第34-35页 |
| 3.3.2 车辆的动力特性 | 第35-3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基于交通组成的互通式立交上坡匝道的纵坡研究 | 第38-75页 |
| 4.1 车辆在上坡路段的运行速度分析 | 第38-40页 |
| 4.1.1 匝道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 | 第38页 |
| 4.1.2 车辆上坡运行速度分析 | 第38-39页 |
| 4.1.3 匝道上纵坡对运行速度和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39-40页 |
|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0-45页 |
| 4.3 基于载重车的匝道上坡路段纵坡分析计算 | 第45-62页 |
| 4.3.1 匝道上坡最大纵坡确定依据 | 第45-47页 |
| 4.3.2 匝道设计速度为 80、70km/h 时匝道纵坡与坡长的关系 | 第47-52页 |
| 4.3.3 匝道设计速度为 60、50km/h 时匝道纵坡与坡长的关系 | 第52-57页 |
| 4.3.4 匝道设计速度为 40、30km/h 时匝道纵坡与坡长的关系 | 第57-61页 |
| 4.3.5 匝道上坡路段最大纵坡与坡长建议值 | 第61-62页 |
| 4.4 基于大型车比例的匝道通行能力计算与坡长修正 | 第62-71页 |
| 4.4.1 通行能力 | 第62页 |
| 4.4.2 交通流特性 | 第62-63页 |
| 4.4.3 基本通行能力 | 第63-64页 |
| 4.4.4 基于不同大型车比例的匝道基本通行能力的计算与坡长修正 | 第64-71页 |
| 4.5 积雪冰冻地区匝道最大纵坡的折减 | 第71-7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基于收费站安全的互通式立交下坡匝道的纵坡研究 | 第75-88页 |
| 5.1 下坡匝道与收费站交通安全分析 | 第75-76页 |
| 5.2 匝道下坡车辆运行速度分析计算与纵坡研究 | 第76-83页 |
| 5.2.1 下坡档位的选择 | 第76-77页 |
| 5.2.2 车辆坡底速度与匝道坡度、坡长的关系 | 第77-83页 |
| 5.2.3 匝道下坡路段最大纵坡与坡长建议值 | 第83页 |
| 5.3 收费广场坡度与坡长参数的研究 | 第83-86页 |
| 5.3.1 收费站交通安全因素分析 | 第83-84页 |
| 5.3.2 大型车在收费广场的减速度 | 第84-85页 |
| 5.3.3 收费广场长度与广场纵坡、坡长的关系 | 第85-86页 |
| 5.4 与收费站衔接的下坡匝道坡度与坡长参数的修正 | 第86-87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