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5页 |
1. 稻瘟病菌研究概况 | 第14-27页 |
1.1 稻瘟病菌侵染循环 | 第15-17页 |
1.2 稻瘟病菌产孢相关调控途径 | 第17-18页 |
1.3 稻瘟病菌附着胞代谢及相关调控途径 | 第18-21页 |
1.3.1 稻瘟病菌侵染相关发育过程的糖类代谢 | 第19-20页 |
1.3.2 脂质的降解及甘油的积累 | 第20-21页 |
1.4 稻瘟病菌的主要信号途径 | 第21-27页 |
1.4.1 G蛋白信号途径 | 第22-23页 |
1.4.2 cAMP-PKA信号途径 | 第23-24页 |
1.4.3 MAPK信号途径 | 第24-26页 |
1.4.4 钙调信号途径 | 第26-27页 |
2. 稻瘟病菌转录因子研究概况 | 第27-33页 |
2.1 锌指结构转录因子 | 第28-30页 |
2.2 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结构转录因子 | 第30-31页 |
2.3 同源异形盒(homoebox)结构转录因子 | 第31-32页 |
2.4 bHLH结构转录因子 | 第32-33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5-48页 |
1 试验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35-37页 |
1.1 稻瘟病菌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35页 |
1.2 细菌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35页 |
1.3 酵母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35页 |
1.4 培养基配方 | 第35-37页 |
2 聚合酶链反应(PCR) | 第37页 |
2.1 常规PCR | 第37页 |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第37页 |
3 质粒提取 | 第37-38页 |
4 DNA操作 | 第38页 |
5 遗传转化 | 第38-40页 |
5.1 酵母转化方法 | 第38-39页 |
5.1.1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8-39页 |
5.1.2 酵母转化过程 | 第39页 |
5.2 质粒大肠杆菌转化 | 第39页 |
5.3 稻瘟病菌转化 | 第39-40页 |
5.3.1 载体转化农杆菌(冻融法) | 第39-40页 |
5.3.2 稻瘟病菌ATMT | 第40页 |
6 稻瘟病菌RNA及DNA的提取 | 第40-42页 |
6.1 稻瘟病菌RNA提取步骤 | 第40-41页 |
6.2 基因组DNA小量提取(用于转化子的PCR验证) | 第41页 |
6.3 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用于qPCR验证拷贝数) | 第41-42页 |
7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 Southern杂交 | 第42-43页 |
7.1 大量提取稻瘟病菌基因组DNA | 第42页 |
7.2 Southern杂交探针DIG标记 | 第42页 |
7.3 基因组DNA酶切、电泳及变性 | 第42-43页 |
7.4 DNA转膜、Southern杂交过程和免疫显色 | 第43页 |
8 稻瘟病菌Western杂交 | 第43页 |
8.1 稻瘟病菌总蛋白的提取 | 第43页 |
8.2 稻瘟病菌核蛋白的提取 | 第43页 |
8.3 SDS-PAGE电泳及Western检测 | 第43页 |
9 酵母双杂交 | 第43页 |
10 突变体表型分析 | 第43-45页 |
10.1 不同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检测 | 第44页 |
10.2 产孢量测定 | 第44页 |
10.3 分生孢子梗形态观察 | 第44-45页 |
10.4 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分析 | 第45页 |
11 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析 | 第45-46页 |
11.1 大麦叶片离体接种 | 第45-46页 |
11.2 水稻叶片离体接种 | 第46页 |
11.3 水稻喷雾接种 | 第46页 |
12 稻瘟病菌植物细胞侵染观察 | 第46-47页 |
12.1 大麦叶片侵染显微观察 | 第46页 |
12.2 洋葱表皮细胞穿透 | 第46-47页 |
13 稻瘟病菌细胞结构观察 | 第47-48页 |
13.1 细胞核DAPI染色 | 第47页 |
13.2 脂滴Nile Red染色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稻瘟病菌Zn_2Cys_6转录因子的功能分析 | 第48-87页 |
1 结果分析 | 第48-83页 |
1.1 利用酵母同源重组原理进行高通量基因敲除 | 第48-49页 |
1.2 稻瘟病菌Zn_2Cys_6转录因子的鉴定和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 第49-51页 |
1.3 系统分析Zn_2Cys_6转录因子对稻瘟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 第51-63页 |
1.4 影响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产量的Zn_2Cys_6转录因子 | 第63-68页 |
1.5 影响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Zn_2Cys_6转录因子 | 第68页 |
1.6 对致病性必不可少的稻瘟病菌Zn_2Cys_6转录因子 | 第68-72页 |
1.7 系统分析Zn_2Cys_6转录因子对胁迫压力的反应 | 第72-78页 |
1.8 RNA-seq分析突变体Δgpf1和Δcnf1表达差异基因 | 第78-83页 |
2 本章讨论 | 第83-87页 |
第四章 稻瘟病菌bHLH转录因子的功能分析 | 第87-115页 |
1 结果分析 | 第87-112页 |
1.1 稻瘟病菌bHLH转录因子的鉴定和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 第87页 |
1.2 系统分析bHLH转录因子对稻瘟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 第87-93页 |
1.3 稻瘟病菌中MoHLH6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93-94页 |
1.4 Mohlh6与Osm1、CpkA、Mocnb1和Mocmkk2存在互作现象 | 第94-96页 |
1.5 RNA-seq分析突变体ΔMohlh6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96-97页 |
1.6 Mohlh6结合位点分析 | 第97-100页 |
1.7 Mohlh6靶标基因功能分析 | 第100-104页 |
1.8 MoHLH6与稻瘟病菌过氧化物酶体的稳定性相关 | 第104-106页 |
1.9 MoHLH6的缺失影响脂滴的转运和降解 | 第106-108页 |
1.10 MoHLH6和Mohlh6靶标基因影响稻瘟病菌利用非发酵型碳源 | 第108-110页 |
1.11 外源葡萄糖恢复MoHLH6和Mohlh6靶标基因缺失突变体致病性缺陷 | 第110-112页 |
2 本章讨论 | 第112-115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115-117页 |
1 结论 | 第115-116页 |
2 后续研究工作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3页 |
附录 | 第133-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