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 | 第15-32页 |
1.1 烟粉虱概述 | 第15-21页 |
1.1.1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和种系发生状况 | 第15-16页 |
1.1.2 烟粉虱的经济重要性及危害方式 | 第16-18页 |
1.1.3 烟粉虱的入侵和竞争取代的机制 | 第18-21页 |
1.2 烟粉虱适应不同寄主植物的机制 | 第21-23页 |
1.2.1 取食行为与营养代谢 | 第21-22页 |
1.2.2 生理机制 | 第22-23页 |
1.3 唾液在调控植物与昆虫互作中的作用 | 第23-30页 |
1.3.1 烟粉虱的唾液腺(salivary glands) | 第23-24页 |
1.3.2 唾液的组成及作用 | 第24-28页 |
1.3.3 刺吸式昆虫唾液蛋白的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1.4 本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2 基本材料和方法 | 第32-41页 |
2.1 基本材料 | 第32-35页 |
2.1.1 供试昆虫及其实验种群维持 | 第32页 |
2.1.2 供试植物 | 第32页 |
2.1.3 生态学研究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2-34页 |
2.1.4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4页 |
2.1.5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4-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40页 |
2.2.1 烟粉虱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5页 |
2.2.2 烟粉虱隐种鉴定 | 第35-37页 |
2.2.3 Total R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2.2.4 RNA反转录合成1链cDNA | 第38页 |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 第38-39页 |
2.2.6 SDS-PAGE | 第39页 |
2.2.7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 第39-40页 |
2.2.8 烟粉虱临时种群的建立及初羽化雌雄虫的获得 | 第40页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0-41页 |
3 不同隐种烟粉虱寄主转换的表达谱分析 | 第41-6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3.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 第41页 |
3.1.2 寄主转换实验 | 第41页 |
3.1.3 RNA提取,DGE文库构建和Illumina测序 | 第41-42页 |
3.1.4 标签注释及基因表达水平的标准化 | 第42页 |
3.1.5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第42-43页 |
3.1.6 GO及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第43页 |
3.1.7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验证表达谱数据 | 第43页 |
3.1.8 解毒酶活性测定 | 第43-45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59页 |
3.2.1 寄主转移后烟粉虱的死亡率和产卵量 | 第45-46页 |
3.2.2 寄主转移后MEAM1和AsiaⅡ3烟粉虱的基因表达差异 | 第46-48页 |
3.2.3 GO及KEGG pathway分析 | 第48-52页 |
3.2.4 寄主转换抑制AsiaⅡ3烟粉虱的碳水化合物及能量代谢 | 第52-54页 |
3.2.5 寄主转换后MEAM1烟粉虱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代谢变化 | 第54-55页 |
3.2.6 MEAM1和AsiaⅡ3烟粉虱在解毒酶基因表达调控方面的差异 | 第55-57页 |
3.2.7 MEAM1和AsiaⅡ3烟粉虱寄主转换后解毒酶活性的变化 | 第57-59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59-62页 |
4 烟粉虱唾液效应因子BTQ56在寄主转换中的作用 | 第62-8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2-71页 |
4.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 第62-63页 |
4.1.2 烟粉虱疑似唾液效应因子BtQ56基因的克隆和与序列分析 | 第63-64页 |
4.1.3 荧光定量PCR检测BtQ56基因在各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 | 第64页 |
4.1.4 荧光定量PCR检测BtQ56基因在寄主转换后的差异表达 | 第64页 |
4.1.5 原核表达及多抗制备 | 第64-65页 |
4.1.6 免疫荧光检测BtQ56在烟粉虱各组织的表达 | 第65-66页 |
4.1.7 唾液分泌蛋白验证实验 | 第66页 |
4.1.8 双链RNA(dsRNA)的合成 | 第66页 |
4.1.9 饲喂法沉默BtQ56基因及沉默效果验证 | 第66-67页 |
4.1.10 RANi后烟粉虱生物测定 | 第67页 |
4.1.11 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验证 | 第67-70页 |
4.1.12 烟粉虱在瞬时表达BtQ56基因烟草上的存活率和单雌产卵量 | 第70页 |
4.1.13 BtQ56基因对烟草防御基因的调控 | 第70-71页 |
4.1.14 数据分析 | 第7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1-85页 |
4.2.1 BtQ56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71-74页 |
4.2.2 BtQ56基因在烟粉虱在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 | 第74-75页 |
4.2.3 BtQ56基因在烟粉虱不同隐种和寄主转换后的表达差异 | 第75-76页 |
4.2.4 BtQ56的原核表达和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76-77页 |
4.2.5 BtQ56在烟粉虱组织中的分布 | 第77-78页 |
4.2.6 Western blot验证BtQ56为烟粉虱唾液分泌蛋白 | 第78-79页 |
4.2.7 饲喂dsRNA对烟粉虱BtQ56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79-80页 |
4.2.8 RNAi干扰BtQ56基因对烟粉虱存活率的影响 | 第80-81页 |
4.2.9 EGFP基因在烟草和棉花中的瞬时表达验证 | 第81-82页 |
4.2.10 BtQ56基因在植物中瞬时表达促进烟粉虱的存活和产卵 | 第82页 |
4.2.11 瞬时表达BtQ56基因对烟草防御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82-85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85-89页 |
5 全文总结 | 第89-91页 |
5.1 全文小结 | 第89-90页 |
5.2 创新之处 | 第90页 |
5.3 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2页 |
附录 | 第102-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