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桑叶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1.1 桑叶的化学组成 | 第13-15页 |
1.1.2 桑叶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 | 第15-18页 |
1.2 黑芝麻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2.1 黑芝麻的化学组成 | 第19-21页 |
1.2.2 黑芝麻的生理功能 | 第21-23页 |
1.3 芦丁的提取工艺概述 | 第23-25页 |
1.3.1 芦丁的化学结构及生理功能 | 第23页 |
1.3.2 芦丁的提取工艺概述 | 第23-25页 |
1.4 立体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桑麻口服液生产工艺研究 | 第26-37页 |
2.1 材料 | 第26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1.2 实验试剂及药材 | 第26页 |
2.2 方法 | 第26-32页 |
2.2.1 处方组成及功能主治 | 第26-27页 |
2.2.2 剂型选择 | 第27页 |
2.2.3 检测条件和方法 | 第27页 |
2.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7页 |
2.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7页 |
2.2.6 芦丁提取工艺路线的初探 | 第27-31页 |
2.2.7 桑麻口服液水提工艺正交试验 | 第31页 |
2.2.8 口服液芦丁含量的进一步提升 | 第31-32页 |
2.2.9 桑麻口服液最佳制备工艺的确定及验证 | 第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2.3.1 桑麻口服液制备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 第32-34页 |
2.3.2 羟丙基-β-环糊精对桑麻口服液芦丁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3 特丁基对苯二酚对桑麻口服液芦丁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2.3.4 桑麻口服液最佳工艺的确定及验证试验 | 第35-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桑麻口服液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 | 第37-47页 |
3.1 材料 | 第37页 |
3.1.1 主要设备 | 第37页 |
3.1.2 药品与试剂 | 第37页 |
3.2 方法 | 第37-39页 |
3.2.1 桑麻口服液检查项研究 | 第37页 |
3.2.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口服液芦丁含量 | 第37-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3.3.1 桑麻口服液检查项研究结果 | 第39-40页 |
3.3.2 流动相及甲醇干扰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3.3.3 专属性考察结果 | 第42页 |
3.3.4 线性范围考察结果 | 第42-43页 |
3.3.5 精密度考察结果 | 第43-44页 |
3.3.6 稳定性考察结果 | 第44页 |
3.3.7 重复性考察结果 | 第44-45页 |
3.3.8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 第45页 |
3.3.9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桑麻口服液中式工艺研究 | 第47-48页 |
4.1 生产处方及工艺 | 第47页 |
4.2 口服液中试产品质量检验结果 | 第47页 |
4.3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桑麻口服液稳定性研究 | 第48-54页 |
5.1 材料 | 第48页 |
5.1.1 仪器设备 | 第48页 |
5.1.2 桑麻口服液三批供试品 | 第48页 |
5.2 方法 | 第48-49页 |
5.2.1 光照试验 | 第48页 |
5.2.2 加速试验 | 第48-49页 |
5.2.3 高温试验 | 第49页 |
5.2.4 室温长期稳定性试验 | 第4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5.3.1 光照试验结果 | 第49-50页 |
5.3.2 加速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5.3.3 高温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5.3.4 室温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52-53页 |
5.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 第54-58页 |
6.1 讨论 | 第54-55页 |
6.2 结论 | 第55-58页 |
6.2.1 桑麻口服液制备工艺 | 第55-56页 |
6.2.2 桑麻口服液质量标准 | 第56页 |
6.2.3 桑麻口服液中式生产 | 第56页 |
6.2.4 桑麻口服液包装、贮存条件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