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 立题依据 | 第13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2.1 铅的土壤化学行为 | 第13-15页 |
2.1.1 土壤铅来源 | 第13-14页 |
2.1.2 土壤铅存在形态及其形态分级 | 第14-15页 |
2.1.3 土壤铅的形态转化 | 第15页 |
2.2 铅的植物化学行为 | 第15-18页 |
2.2.1 植物对铅的吸收转运机制 | 第15-16页 |
2.2.2 铅在植物体内化学形态 | 第16-17页 |
2.2.3 铅在植物体内的亚细胞分布 | 第17-18页 |
2.3 铅在土壤-烟草系统中的迁移特征 | 第18页 |
2.4 铅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的影响因素 | 第18-22页 |
2.4.1 土壤pH | 第18-19页 |
2.4.2 土壤有机质 | 第19页 |
2.4.3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 第19-20页 |
2.4.4 微生物 | 第20页 |
2.4.5 植物 | 第20-21页 |
2.4.6 改良措施 | 第21-22页 |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3.1.1 烟草对铅的吸收、积累与分布特征 | 第22页 |
3.1.2 植烟土壤铅形态分部特征 | 第22页 |
3.1.3 磷和硅对土壤-烟草系统中铅迁移的影响 | 第22-23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烟草对铅的吸收积累和分布特征 | 第24-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24-25页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5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2.1 全生育期烟草铅的吸收积累特征 | 第25-31页 |
2.1.1 铅对烟草各生育期生物量的影响 | 第26页 |
2.1.2 铅对烟草体内铅含量的影响 | 第26-28页 |
2.1.3 铅对烟草体内积累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1.4 铅在烟草各器官中的分配特征 | 第29-30页 |
2.1.5 烟草不同生育期烟叶铅富集系数的变化 | 第30-31页 |
2.1.6 烟草不同生育期烟叶铅转移系数的变化 | 第31页 |
2.2 烟草体内铅的分布特征 | 第31-34页 |
2.2.1 铅在烟草体内各器官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31-33页 |
2.2.2 铅在烟草体内的亚细胞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7页 |
3.1 铅对烟草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 烟草对铅的吸收、积累与分配特征 | 第35-36页 |
3.3 植物体内铅的分布与植物吸收、转运铅的关系 | 第36-37页 |
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植烟土壤中铅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38-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8页 |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38-39页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9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2.1 不同生育期烟草根际与非根际土中可交换态铅的变化 | 第39-40页 |
2.2 不同生育期烟草根际与非根际土中碳酸盐结合态铅的变化 | 第40-41页 |
2.3 不同生育期烟草根际与非根际土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的变化 | 第41-42页 |
2.4 不同生育期烟草根际与非根际土中有机态铅的变化 | 第42-43页 |
2.5 不同生育期烟草根际与非根际土中残渣态铅的变化 | 第43页 |
3 讨论 | 第43-44页 |
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磷和硅对土壤-烟草系统中铅的迁移特征 | 第45-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45页 |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45-47页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7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2.1 磷和硅对烟草体内铅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2.1.1 磷对烟草各器官铅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2.1.2 硅对烟草各器官铅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2.1.3 配施磷和硅对烟草各器官铅含量的影响 | 第49页 |
2.2 磷和硅对烟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铅形态分布的影响 | 第49-52页 |
2.2.1 磷对烟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铅形态分布的影响 | 第49-50页 |
2.2.2 硅对烟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铅形态分布的影响 | 第50-51页 |
2.2.3 配施磷和硅对烟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铅形态分布的影响 | 第51-52页 |
2.3 磷和硅对土壤-烟草系统中铅迁移的影响 | 第52-55页 |
2.3.1 磷对烟草叶部铅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的影响 | 第52-53页 |
2.3.2 硅对烟草叶部铅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的影响 | 第53-54页 |
2.3.3 配施磷和硅对烟草叶部铅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的影响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8页 |
3.1 磷和硅对降低烟叶铅含量的效果 | 第55页 |
3.2 磷和硅对土壤铅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 磷和硅对土壤-烟草系统中铅迁移的影响 | 第56-58页 |
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全文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59页 |
2 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