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双掺粉煤灰和矿渣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机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7页
        1.2.1 氯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机理第11-12页
        1.2.2 单掺粉煤灰、矿渣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机理第12-14页
        1.2.3 双掺粉煤灰和矿渣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机理第14-15页
        1.2.4 混凝土孔结构参数与氯离子扩散系数关系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第17-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第18-26页
    2.1 试验原材料第18-19页
        2.1.1 水泥第18页
        2.1.2 粉煤灰第18页
        2.1.3 矿渣第18-19页
    2.2 配合比设计第19-21页
    2.3 试验方法第21-25页
        2.3.1 电通量法(DTL)第21-23页
        2.3.2 氯离子快速迁移法(RCM)第23-24页
        2.3.3 压汞测孔仪(MIP)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粉煤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26-42页
    3.1 粉煤灰对C55混凝土扩散性能的影响第26-28页
        3.1.1 粉煤灰对C55混凝土电通量的影响第26-27页
        3.1.2 粉煤灰对C55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第27-28页
    3.2 粉煤灰对C35混凝土扩散性能的影响第28-30页
        3.2.1 粉煤灰对C35混凝土电通量的影响第28-29页
        3.2.2 粉煤灰对C35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第29-30页
    3.3 粉煤灰掺量对微观孔结构的影响第30-37页
        3.3.1 粉煤灰掺量对C55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第30-34页
        3.3.2 粉煤灰掺量对C35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第34-37页
    3.4 单掺粉煤灰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性能与孔结构特征参数相关性研究第37-38页
    3.5 单掺粉煤灰混凝土平均孔径与混凝土组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第38-40页
    3.6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矿渣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42-56页
    4.1 矿渣对C55混凝土扩散性能的影响第42-44页
        4.1.1 矿渣对C55混凝土电通量的影响第42-43页
        4.1.2 矿渣对C55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第43-44页
    4.2 矿渣对C35混凝土扩散性能的影响第44-46页
        4.2.1 矿渣对C35混凝土电通量的影响第44-45页
        4.2.2 矿渣对C35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第45-46页
    4.3 矿渣对混凝土微观孔结构的影响第46-51页
        4.3.1 矿渣对C55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第46-48页
        4.3.2 矿渣对C35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第48-51页
    4.4 单掺矿渣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性能与孔结构特征参数相关性研究第51-52页
    4.5 单掺矿渣混凝土平均孔径与混凝土组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第52-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双掺粉煤灰和矿渣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56-72页
    5.1 双掺对C55混凝土扩散性能的影响第56-60页
        5.1.1 双掺对C55混凝土电通量的影响第56-58页
        5.1.2 双掺对C55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第58-60页
    5.2 双掺对C35混凝土扩散性能的影响第60-62页
        5.2.1 双掺对C35混凝土电通量的影响第60-61页
        5.2.2 双掺对C35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第61-62页
    5.3 双掺对混凝土微观孔结构的影响第62-67页
        5.3.1 双掺对C55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第62-65页
        5.3.2 双掺对C35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第65-67页
    5.4 双掺粉煤灰和矿渣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性能与孔结构特征参数相关性研究第67-68页
    5.5 双掺粉煤灰和矿渣混凝土平均孔径与混凝土组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第68-70页
    5.6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结论第72-73页
    6.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第78-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主政治进程中的我国女性参政问题研究
下一篇:消费者参与虚拟品牌社区动机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