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 有害疣孢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3页 |
2 有害疣孢霉病的危害 | 第13页 |
3 有害疣孢霉的防治 | 第13-15页 |
3.1 物理防治 | 第13-14页 |
3.2 化学防治 | 第14页 |
3.3 生物防治 | 第14-15页 |
4 有害疣孢霉菌分类研究进展 | 第15页 |
5 分子标记应用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5.1 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 | 第15-16页 |
5.2 ISSR(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标记 | 第16页 |
5.3 SRAP(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标记 | 第16-17页 |
5.4 SCAR(序列特异性扩增)标记 | 第17页 |
5.5 多重PCR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6 土壤DNA的提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有害疣孢霉菌株进行遗传分析 | 第19-4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19页 |
1.2 培养基 | 第19页 |
1.3 试剂 | 第19-20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2.1 菌丝培养及DNA提取 | 第20页 |
2.1.1 菌丝培养 | 第20页 |
2.1.2 DNA提取 | 第20页 |
2.2 有害疣孢霉基因组DNA检测 | 第20-21页 |
2.2.1 利用微量测定仪检测 | 第21页 |
2.2.2 基因组DNA的ITS检测 | 第21页 |
2.3 49株有害疣孢霉菌株的RAPD分析 | 第21-22页 |
2.3.1 RAPD引物筛选 | 第21-22页 |
2.3.2 聚类分析 | 第22页 |
2.4 49株有害疣孢霉菌株的ISSR分析 | 第22-23页 |
2.4.1 ISSR引物筛选 | 第22-23页 |
2.4.2 聚类分析 | 第23页 |
2.5 49株有害疣孢霉菌株的SRAP分析 | 第23-24页 |
2.5.1 SRAP引物筛选 | 第23-24页 |
2.5.2 聚类分析 | 第24页 |
2.6 49株有害疣孢霉菌株的RAPD、ISSR、SRAP的总体聚类分析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6页 |
3.1 DNA检测结果 | 第24-26页 |
3.1.1 ND-1000 Spectrophotometer核酸检测结果 | 第24-25页 |
3.1.2 ITS检测结果 | 第25-26页 |
3.2 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 第26-30页 |
3.2.1 RAPD-PCR多态性 | 第26-29页 |
3.2.2 有害疣孢霉菌RAPD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9-30页 |
3.3 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 第30-40页 |
3.3.1 ISSR—PCR多态性 | 第30-39页 |
3.3.2 有害疣孢霉菌I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0页 |
3.4 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 第40-44页 |
3.4.1 SRAP—PCR多态性 | 第40-43页 |
3.4.2 有害疣孢霉菌SRA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3-44页 |
3.5 有害疣孢霉菌RAPD、ISSR、SRA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4-46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6-48页 |
第三章 SCAR标记的建立 | 第48-67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48-49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8页 |
1.2 培养基 | 第48页 |
1.3 试剂 | 第48页 |
1.4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2.1 特异性片段的回收 | 第49页 |
2.2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转化 | 第49-50页 |
2.2.1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49页 |
2.2.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9页 |
2.2.3 转化 | 第49-50页 |
2.2.4 阳性菌落的鉴定 | 第50页 |
2.3 目的片段的测序及验证 | 第50-51页 |
2.3.1 目的片段的测序 | 第50-51页 |
2.3.2 测序结果的验证 | 第51页 |
2.4 SCA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51页 |
2.5 SCAR引物的验证及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51-52页 |
2.5.1 引物处理 | 第51页 |
2.5.2 模板选择 | 第51页 |
2.5.3 TM值的选择及PCR反应条件 | 第51-52页 |
2.6 SCAR引物全模板的扩增 | 第52页 |
3 结果 | 第52-65页 |
3.1 特异性片段回收 | 第52-53页 |
3.2 阳性转化子的验证及测序 | 第53-55页 |
3.3 SCAR引物的设计 | 第55-56页 |
3.4 SCAR引物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56-57页 |
3.5 SCAR引物对全模板PCR | 第57-65页 |
4 讨论 | 第65-67页 |
第四章 SCAR标记的验证 | 第67-8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67页 |
1.2 培养基 | 第67页 |
1.3 所用仪器 | 第6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7-71页 |
2.1 利用多重PCR验证SCAR标记的准确性 | 第67-68页 |
2.2 利用SCAR标记对覆土DNA进行鉴定 | 第68-71页 |
2.2.1 出菇实验 | 第68-69页 |
2.2.2 侵染实验 | 第69页 |
2.2.3 覆土DNA提取实验 | 第69页 |
2.2.4 覆土DNA检测 | 第69-70页 |
2.2.5 SCAR标记鉴定覆土DNA | 第70-7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1-79页 |
3.1 多重PCR验证结果 | 第71-75页 |
3.2 利用SCAR标记鉴定覆土DNA | 第75-79页 |
3.2.1 侵染结果 | 第75-76页 |
3.2.2 覆土DNA提取结果 | 第76-78页 |
3.2.3 SCAR标记验证结果 | 第78-79页 |
4 讨论 | 第79-8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附录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