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2-24页 |
1 木质素降解酶系概述 | 第12-15页 |
1.1 木素的结构及特征 | 第12页 |
1.2 白腐菌对木质素的降解 | 第12-13页 |
1.3 漆酶(Lac) | 第13页 |
1.3.1 漆酶简述 | 第13页 |
1.3.2 漆酶在生产中的应用 | 第13页 |
1.4 木素过氧化物酶(Lip) | 第13-14页 |
1.4.1 木素过氧化物酶简述 | 第14页 |
1.4.2 木素过氧化物酶在生产中的应用 | 第14页 |
1.5 锰过氧化物酶(Mnp) | 第14-15页 |
1.5.1 锰过氧化物酶简述 | 第14页 |
1.5.2 锰过氧化物酶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6 木素降解酶系在食用菌育种方面的应用前景 | 第15页 |
2 食用菌选育技术 | 第15-18页 |
2.1 食用菌传统育种方法 | 第16-17页 |
2.1.1 人工选择育种 | 第16页 |
2.1.2 诱变育种 | 第16页 |
2.1.3 杂交育种 | 第16-17页 |
2.2 原生质体技术育种 | 第17-18页 |
2.2.1 原生质体诱变技术 | 第17页 |
2.2.2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 第17-18页 |
2.2.3 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 | 第18页 |
3 亲缘关系鉴定方法 | 第18-21页 |
3.1 形态学分析 | 第18页 |
3.2 拮抗反应 | 第18-19页 |
3.3 同工酶检测技术 | 第19页 |
3.4 DNA分子标记技术 | 第19-21页 |
3.4.1 RAPD技术 | 第19-20页 |
3.4.2 ISSR技术 | 第20页 |
3.4.3 SRAP技术 | 第20页 |
3.4.4 RFLP技术 | 第20-21页 |
4 实验材料背景 | 第21-22页 |
4.1 真姬菇 | 第21页 |
4.2 凤尾菇 | 第21-22页 |
4.3 秀珍菇 | 第22页 |
4.4 灰树花 | 第22页 |
5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5.1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5.2 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一章 不同品种食用菌木素降解酶系的测定及分类 | 第24-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1.1 材料 | 第24-25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1.1.2 培养基 | 第24页 |
1.1.3 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1.2 方法 | 第25-27页 |
1.2.1 菌种活化 | 第25-26页 |
1.2.2 RB-PDA平板法检测融合菌株的漆酶活性 | 第26页 |
1.2.3 苯胺蓝平板脱色法检测融合菌株的LiP及MnP | 第26页 |
1.2.4 液体培养基中粗酶液的制备 | 第26页 |
1.2.5 漆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页 |
1.2.6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的测定 | 第26页 |
1.2.7 锰过氧化物酶MnP的测定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1 不同供试食用菌菌株生长速度测定结果 | 第27页 |
2.2 RB-亮蓝脱色平板检测结果 | 第27-29页 |
2.3 苯胺蓝脱色平板检测结果 | 第29-3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不同类型食用菌品种原生质体融合 | 第33-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1.1 材料 | 第33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33页 |
1.1.2 培养基 | 第33页 |
1.1.3 试剂及仪器 | 第33页 |
1.2 方法 | 第33-35页 |
1.2.1 适龄菌丝的培养与选取 | 第33-34页 |
1.2.2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4页 |
1.2.3 原生质体的灭活 | 第34页 |
1.2.4 原生质体融合及再生培养 | 第34页 |
1.2.5 融合菌株的初筛 | 第34-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2.1 原生质体制备结果 | 第35页 |
2.2 原生质体再生结果 | 第35-36页 |
2.3 融合菌株再生培养及初筛 | 第36-3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融合菌株的鉴定 | 第39-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1.1 材料 | 第39-40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39页 |
1.1.2 培养基 | 第39页 |
1.1.3 试剂及仪器 | 第39-4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0-43页 |
1.2.1 拮抗实验 | 第40-41页 |
1.2.2 分子标记鉴定 | 第41-4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2.1 拮抗实验结果 | 第43页 |
2.2 DNA提取结果 | 第43-44页 |
2.3 RCR扩增结果 | 第44-4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融合菌株生物学特性及营养品质测定 | 第50-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1.1 材料 | 第50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50页 |
1.1.2 培养基 | 第50页 |
1.1.3 试剂及仪器 | 第50页 |
1.2 方法 | 第50-53页 |
1.2.1 融合菌株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50-51页 |
1.2.2 融合菌株木素降解酶系酶活测定 | 第51页 |
1.2.3 糖含量测定 | 第51-5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2.1 融合菌株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 | 第53-56页 |
2.1.1 不同温度梯度中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结果 | 第53-54页 |
2.1.2 不同pH梯度中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结果 | 第54-55页 |
2.1.3 瓶栽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2.2 融合菌株木素降解酶系酶活测定结果 | 第56-57页 |
2.3 融合菌株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 第57-58页 |
2.3.1 还原糖测定结果 | 第57页 |
2.3.2 多糖测定结果 | 第57-5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融合菌株拮抗实验结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