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1.2 型钢混凝土节点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弹塑性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15-32页 |
2.1 概述 | 第15页 |
2.2 试验概况 | 第15-18页 |
2.2.1 试件设计 | 第15-17页 |
2.2.2 加载方案 | 第17-18页 |
2.3 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有限元模型 | 第18-23页 |
2.3.1 材料本构模型 | 第18-21页 |
2.3.2 网格划分和相互作用 | 第21-22页 |
2.3.3 边界条件 | 第22-23页 |
2.4 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23-30页 |
2.4.1 破坏形态 | 第23-24页 |
2.4.2 混凝土应力状态 | 第24-25页 |
2.4.3 型钢应力状态 | 第25-26页 |
2.4.4 滞回曲线 | 第26-28页 |
2.4.5 骨架曲线 | 第28-29页 |
2.4.6 节点区剪切变形对比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单向加载型钢混凝土空间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 第32-47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SRC空间节点有限元方案 | 第32-35页 |
3.2.1 模型尺寸设计 | 第32-33页 |
3.2.2 有限元模型 | 第33-35页 |
3.3 SRC梁柱平面与空间节点的抗震性能 | 第35-42页 |
3.3.1 破坏形态 | 第35-36页 |
3.3.2 滞回曲线 | 第36-38页 |
3.3.3 骨架曲线 | 第38-40页 |
3.3.4 承载能力和延性性能 | 第40-42页 |
3.4 空间中节点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3.4.1 楼板 | 第42-43页 |
3.4.2 轴压比 | 第43-44页 |
3.4.4 混凝土强度 | 第44-45页 |
3.4.5 型钢腹板厚度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不同加载路径下SRC空间中节点滞回性能和损伤评估 | 第47-62页 |
4.1 概述 | 第47页 |
4.2 加载路径 | 第47-48页 |
4.3 加载路径对空间中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48-56页 |
4.4.1 滞回曲线 | 第48-50页 |
4.4.2 骨架曲线 | 第50-52页 |
4.4.3 延性性能 | 第52-53页 |
4.4.4 耗能能力 | 第53-54页 |
4.4.5 刚度退化 | 第54-56页 |
4.4 SRC梁柱空间中节点的地震损伤评估 | 第56-60页 |
4.4.1 地震损伤模型 | 第56-58页 |
4.4.2 损伤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58-59页 |
4.4.3 加载路径对节点损伤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4 配钢形式对节点损伤的影响 | 第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SRC梁柱空间中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研究 | 第62-76页 |
5.1 概述 | 第62页 |
5.2 SRC梁柱空间中节点受力特点 | 第62页 |
5.3 空间中节点单向加载承载力计算 | 第62-71页 |
5.3.1 节点受力过程 | 第62-63页 |
5.3.2 计算模拟试件的极限剪力 | 第63-64页 |
5.3.3 受力机理 | 第64-66页 |
5.3.4 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66-70页 |
5.3.5 相关系数的确定及实用公式提出 | 第70-71页 |
5.4 SRC梁柱空间中节点双向加载承载力计算 | 第71-75页 |
5.4.1 加载角度对试件峰值荷载的影响 | 第72-73页 |
5.4.2 SRC空间中节点极限剪力的计算 | 第73-74页 |
5.4.3 空间中节点X与Y向抗剪承载力的关系 | 第74页 |
5.4.4 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及其验证 | 第74-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6.2 问题及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