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 缩略语表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4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 2.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第15页 |
| 2.1.2 来源与分组 | 第15-16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16-24页 |
| 2.2.1 手术方法 | 第16-20页 |
| 2.2.2 手术器械及内固定材料 | 第20页 |
| 2.2.3 术后治疗与护理 | 第20页 |
| 2.2.4 评价方法 | 第20-23页 |
| 2.2.5 统计学方法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结果 | 第24-30页 |
| 3.1 影像学表现 | 第24页 |
| 3.2 两组病例资料一般情况比较 | 第24页 |
| 3.3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 第24-25页 |
| 3.4 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比较 | 第25-26页 |
| 3.5 术后EF、ASD对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的影响16 | 第26-27页 |
| 3.6 两组患者术后EF及ASD发生情况比较 | 第27-28页 |
| 3.7 两组患者Macnab优良率比较 | 第28页 |
| 3.8 两组患者椎间融合优良率比较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30-47页 |
| 4.1 PLIF概述 | 第30-31页 |
| 4.2 PLIF与其他术式的对比 | 第31-32页 |
| 4.3 PLIF常见并发症 | 第32-41页 |
| 4.3.1 术后EF的临床意义 | 第34-37页 |
| 4.3.2 术后ASD的临床意义 | 第37-41页 |
| 4.4 保留PLC对预防EF及ASD的意义 | 第41-43页 |
| 4.5 本研究椎板截骨回植术的手术特点 | 第43-47页 |
| 4.5.1 截骨平面的选择 | 第43-44页 |
| 4.5.2 截骨角度与大小 | 第44页 |
| 4.5.3 回植与固定 | 第44-45页 |
| 4.5.4 本研究椎板截骨回植术的优势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 典型病例一 | 第56-57页 |
| 典型病例二 | 第57-58页 |
| 综述 | 第58-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 附录 | 第83-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