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墙·回音壁”制度:基层协商民主的新探索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7-11页 |
| (一)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三)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页 |
| 一、“问题墙·回音壁”制度的历史脉络梳理 | 第11-16页 |
| (一)从“三三制政权”到“历史周期律” | 第11-12页 |
| (二)“北京知青安家费”问题的解决 | 第12-14页 |
| (三)“问题墙·回音壁”制度的产生 | 第14-16页 |
| 二、“问题墙·回音壁”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16-21页 |
| (一)建立协商机构 | 第16-18页 |
| (二)明确协商范围 | 第18-19页 |
| (三)规范协商程序 | 第19-21页 |
| 三、“问题墙·回音壁”制度的特征分析 | 第21-25页 |
| (一)群众参与的广泛性 | 第21-23页 |
| (二)求同存异的包容性 | 第23-24页 |
| (三)平等交流的协商性 | 第24-25页 |
| 四、“问题墙·回音壁”制度的实际成效 | 第25-32页 |
| (一)推进了社会和谐建设 | 第26-27页 |
| (二)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 | 第27-29页 |
| (三)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 | 第29-32页 |
| 五、“问题墙·回音壁”制度的不足与改进 | 第32-38页 |
| (一)“问题墙·回音壁”制度的不足之处 | 第32-34页 |
| (二)“问题墙·回音壁”制度改进的几点思考 | 第34-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