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7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目的 | 第13-15页 |
1.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 论文主要成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7-45页 |
2.1 单电荷态离子源 | 第17-23页 |
2.1.1 单电荷态离子源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2.1.2 单电荷态强流离子源的基本原理 | 第20-23页 |
2.2 微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 | 第23-29页 |
2.2.1 理想的磁化冷等离子体模型 | 第23-24页 |
2.2.2 磁化等离子体的四种波模 | 第24-25页 |
2.2.3 微波的耦合吸收 | 第25-28页 |
2.2.4 弧腔内微波模式的转换 | 第28-29页 |
2.3 几种获得高密度等离子体的方法 | 第29-33页 |
2.3.1 Helicon等离子体 | 第30页 |
2.3.2 EBW | 第30-33页 |
2.4 强流离子束低能传输线 | 第33-44页 |
2.4.1 强流离子束低能传输线的发展现状 | 第34-36页 |
2.4.2 相空间 | 第36页 |
2.4.3 刘维定理 | 第36-37页 |
2.4.4 束流相椭圆、发射度 | 第37-39页 |
2.4.5 束流相空间传输理论 | 第39-40页 |
2.4.6 分析磁铁 | 第40-42页 |
2.4.7 螺线管透镜 | 第42-43页 |
2.4.8 空间电荷效应和空间电荷补偿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强流质子束低能传输线的设计与研究 | 第45-69页 |
3.1 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计划简介 | 第45页 |
3.2 JUNA加速器项目低能传输线设计 | 第45-49页 |
3.2.1 ECR离子源 | 第45-46页 |
3.2.2 低能传输线的参数设计 | 第46-49页 |
3.2.2.1 分析磁铁的设计 | 第47-48页 |
3.2.2.2 其他束线元件 | 第48-49页 |
3.3 LEBT束流动力学模拟 | 第49-54页 |
3.3.1 束流传输模拟 | 第49-52页 |
3.3.2 杂质粒子损失模拟 | 第52-54页 |
3.4 系统的联调与性能 | 第54-59页 |
3.4.1 离子源调试 | 第55-57页 |
3.4.2 束流匹配 | 第57-59页 |
3.5 CIADS中的束流污染问题与分析束流设计研究 | 第59-67页 |
3.5.1 实验设计与方案 | 第60页 |
3.5.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问题 | 第60-62页 |
3.5.3 问题分析与讨论 | 第62-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新型微波模式的探究 | 第69-82页 |
4.1 EBW的激发 | 第69-75页 |
4.1.1 O-X-B转换 | 第69-73页 |
4.1.2 X-B转换 | 第73-74页 |
4.1.3 高侧场注入 | 第74-75页 |
4.2 EBW的吸收 | 第75页 |
4.3 EBW的诊断手段 | 第75-77页 |
4.4 实验设计与分析 | 第77-80页 |
4.4.1 实验平台介绍 | 第77-78页 |
4.4.2 具体实验与分析 | 第78-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5页 |
5.1 总结 | 第82页 |
5.2 展望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