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1页 |
1.1 放射性束物理 | 第13-15页 |
1.2 中子密度分布的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 测量反应总截面常用的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1.4.1 束流透射法 | 第22-24页 |
1.4.2 4π-γ 符合法 | 第24-25页 |
1.5 实验上常用的中低能粒子鉴别方法 | 第25-28页 |
1.5.1 ΔE-E方法 | 第26-27页 |
1.5.2 ToF-E方法 | 第27页 |
1.5.3 ToF-△E方法 | 第27页 |
1.5.4 结合Bρ 的粒子鉴别方法 | 第27-28页 |
1.6 本论文实验的优点 | 第28-29页 |
1.7 本论文的结构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理论模型 | 第31-43页 |
2.1 研究中子密度分布常用的理论模型 | 第31-40页 |
2.1.1 反对称分子动力学模型 | 第31-35页 |
2.1.2 相对论连续谱Hartree-Bogoliubov(RCHB)理论 | 第35-36页 |
2.1.3 谐振子密度分布 | 第36-38页 |
2.1.4 费米密度分布 | 第38-40页 |
2.2 库仑修正的Glauber模型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实验概况 | 第43-60页 |
3.1 EN course及~(9-12)Be、~(8,10-15)B和~(10-18)C束流的产生 | 第43-47页 |
3.2 实验装置及电子学 | 第47-60页 |
3.2.1 实验中的探测器介绍 | 第48-58页 |
3.2.1.1 气体探测器 | 第48-54页 |
3.2.1.2 半导体硅探测器 | 第54-56页 |
3.2.1.3 闪烁体探测器 | 第56-58页 |
3.2.2 实验中的探测器的电子学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碳同位素在C靶上的反应数据分析 | 第60-86页 |
4.1 本底去除 | 第61-65页 |
4.2 有靶情况数据分析 | 第65-68页 |
4.3 空靶情况数据分析 | 第68-70页 |
4.4 探测器接收度及非弹性散射修正因子 | 第70-73页 |
4.5 反应总截面结果 | 第73-86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6-99页 |
5.1 ~(12)C与~(12)C反应总截面的Glauber计算 | 第86-91页 |
5.2 其他C同位素反应总截面的Glauber计算 | 第91-99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个人简历 | 第109-112页 |
发表文章 | 第112-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