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人造纳米孔道 | 第12-16页 |
1.2.1 生物材料纳米孔道 | 第12-14页 |
1.2.2 无机材料纳米孔道 | 第14-15页 |
1.2.3 聚合物纳米孔道 | 第15-16页 |
1.3 单纳米孔道的应用 | 第16-20页 |
1.3.1 金属离子检测 | 第16-17页 |
1.3.2 能量转换装置 | 第17-18页 |
1.3.3 DNA快速测序 | 第18-19页 |
1.3.4 特定外场响应开关 | 第19-20页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单锥形纳米孔道制备与表征 | 第22-38页 |
2.1 制备原理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重离子在固体材料中能量损失的两种主要方式 | 第22页 |
2.1.2 潜径迹的形成 | 第22-23页 |
2.1.3 化学蚀刻聚合物重离子潜径迹薄膜 | 第23-24页 |
2.2 单离子辐照 | 第24-28页 |
2.2.1 兰州重离子微束 | 第24-26页 |
2.2.2 LIHIM单离子辐照控制系统 | 第26-28页 |
2.3 单锥形纳米孔道制备 | 第28-33页 |
2.3.1 PET薄膜材料 | 第30页 |
2.3.2 PET薄膜样品制备 | 第30-31页 |
2.3.3 单离子辐照 | 第31页 |
2.3.4 蚀刻装置 | 第31-33页 |
2.3.5 蚀刻条件与工艺 | 第33页 |
2.4 单锥形纳米孔道的表征 | 第33-36页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3-36页 |
2.4.2 单锥形纳米孔道的孔径大小 | 第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单锥形纳米孔道整流效应研究 | 第38-51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1页 |
3.2.1 样品与试剂 | 第38-39页 |
3.2.2 测量仪器 | 第39-40页 |
3.2.3 实验方法与装置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3.3.1 整流效应 | 第41-44页 |
3.3.2 电解质浓度对整流效应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3 离子价态对整流效应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4 单锥形纳米孔道内的离子输运模型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单锥形纳米孔道离子选择性研究 | 第51-65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4.2.1 样品与试剂 | 第52-53页 |
4.2.2 测量仪器 | 第53页 |
4.2.3 实验方法与装置 | 第53-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4页 |
4.3.1 阳离子选择性 | 第54-57页 |
4.3.2 阴离子选择性 | 第57-60页 |
4.3.3 孔壁电荷反转 | 第60-64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