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专科护理学论文--肿瘤科护理学论文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造口接受度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造口接受度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造口接受度的定义第11-12页
        1.2.2 造口接受度测量工具第12-13页
        1.2.3 造口接受度的相关研究第13-14页
    1.3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1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概述第14-15页
        1.3.2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相关研究第15页
    1.4 造口接受度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5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第16页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页
    1.7 相关概念第16-18页
        1.7.1 肠造口第16页
        1.7.2 永久性结肠造口第16页
        1.7.3 造口接受度第16页
        1.7.4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第16-18页
第2章 对象与方法第18-22页
    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第18-19页
        2.1.1 研究对象第18页
        2.1.2 样本量计算第18页
        2.1.3 抽样方法第18-19页
    2.2 调查工具第19-20页
        2.2.1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第19页
        2.2.2 造口接受度量表第19-20页
        2.2.3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量表第20页
    2.3 资料收集第20页
    2.4 质量控制第20-21页
        2.4.1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20页
        2.4.2 问卷质量控制第20-21页
        2.4.3 数据质量控制第21页
    2.5 统计学方法第21-22页
第3章 结果第22-35页
    3.1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基本情况第22-23页
    3.2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造口接受度得分情况第23-25页
    3.3 影响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造口接受度的因素第25-30页
    3.4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得分情况第30-31页
    3.5 造口接受度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第31-33页
        3.5.1 造口接受度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相关性第31-32页
        3.5.2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不同使用频率对造口接受度的影响第32-33页
    3.6 造口接受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33-35页
第4章 讨论第35-45页
    4.1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一般情况第35-36页
    4.2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造口接受度现状第36-39页
        4.2.1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造口价值范围的扩大现状第36-37页
        4.2.2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对造口影响的包容现状第37页
        4.2.3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从对比价值到固有价值转变的现状第37-38页
        4.2.4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身体形象的从属性现状第38-39页
    4.3 造口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9-42页
        4.3.1 造口术后时间第39页
        4.3.2 文化程度第39-40页
        4.3.3 家庭收入第40页
        4.3.4 工作状态第40-41页
        4.3.5 造口自理程度第41页
        4.3.6 造口并发症第41-42页
    4.4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特征第42页
    4.5 造口接受度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第42-45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45-47页
    5.1 结论第45页
    5.2 创新之处第45页
    5.3 局限性与展望第45-47页
致谢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3页
附录第53-59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9-60页
综述第60-69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集束化护理对危重症胃肠功能保护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综合性三甲医院护士感知护士长多元领导风格与心理资本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