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价值 | 第11-12页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论文研究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第18-20页 |
1.5.1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1.5.2 论文研究重点 | 第18页 |
1.5.3 论文研究难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虚拟现实技术的传播模式 | 第20-28页 |
2.1 虚拟现实 | 第20-22页 |
2.1.1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 第20-21页 |
2.1.2 虚拟现实的 3I性 | 第21页 |
2.1.3 虚拟现实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 虚拟现实线索分类 | 第22-25页 |
2.2.1 虚拟人物形象 | 第22-23页 |
2.2.2 虚拟人物行为 | 第23-24页 |
2.2.3 虚拟环境 | 第24-25页 |
2.2.4 界面特征等虚拟现实设备 | 第25页 |
2.3 虚拟现实的传播模式研究 | 第25-28页 |
2.3.1 虚拟现实的生态效度与传播效果 | 第26-27页 |
2.3.2 虚拟现实线索的使用与传播效果 | 第27-28页 |
第3章 虚拟现实应用于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 第28-35页 |
3.1 虚拟现实技术的传播优势 | 第28-29页 |
3.1.1 传统教学实践的局限性 | 第28页 |
3.1.2 跨时空传播能力 | 第28-29页 |
3.1.3 媒介混杂增强体验感 | 第29页 |
3.1.4 交互性 | 第29页 |
3.2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 第29-33页 |
3.2.1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特点 | 第30-31页 |
3.2.2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现状 | 第31-33页 |
3.3 虚拟现实技术在应用中的问题 | 第33-35页 |
3.3.1 延迟 | 第33页 |
3.3.2 偏差 | 第33页 |
3.3.3 数据包丢失 | 第33页 |
3.3.4 带宽需求度 | 第33-35页 |
第4章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传播学探析 | 第35-45页 |
4.1 活动理论 | 第35-38页 |
4.1.1 简单的活动理论 | 第35-37页 |
4.1.2 活动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 第37-38页 |
4.2 体验者期待与活动理论 | 第38-39页 |
4.3 活动理论与虚拟现实 | 第39-41页 |
4.3.1 虚拟现实的主体 | 第39-40页 |
4.3.2 虚拟现实的工具 | 第40页 |
4.3.3 虚拟现实的客体 | 第40-41页 |
4.4 虚拟现实中的教学互动探索 | 第41页 |
4.4.1 虚拟现实中的在线指导 | 第41页 |
4.4.2 虚拟现实中的求助功能 | 第41页 |
4.5 影响虚拟现实教学传播效果的因素 | 第41-43页 |
4.5.1 主体与工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 第42页 |
4.5.2 客体设置:任务结构的构建 | 第42-43页 |
4.5.3 线上互动与线下互动的结合 | 第43页 |
4.6 虚拟教学生态模式的创建过程探析 | 第43-45页 |
第5章 解决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应用问题的建议及策略 | 第45-48页 |
5.1 虚拟现实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45-46页 |
5.1.1 虚拟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完全对称性 | 第45-46页 |
5.1.2 虚拟现实技术不够完备 | 第46页 |
5.2 虚拟现实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整合优势 | 第46-48页 |
5.2.1 虚拟现实教学延生和扩展了传统教学模式 | 第47页 |
5.2.2 传统教学加深和强化了虚拟现实教学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