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钢骨混凝土梁式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概述第10页
    1.2 转换层结构抗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0-14页
        1.2.1 转换层结构抗震的国外发展现状第10-11页
        1.2.2 转换层结构抗震80的国内发展现状第11-12页
        1.2.3 转换层的发展趋势第12-14页
    1.3 转换层的结构形式及特点第14页
    1.4 梁式转换层结构类型与受力机理第14-16页
        1.4.1 梁式转换层结构类型第14-15页
        1.4.2 梁式转换层的受力机理第15-16页
    1.5 转换层结构研究的几方面问题第16-17页
    1.6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动态及优势第17-18页
        1.6.1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第17页
        1.6.2 钢骨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优势第17-18页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页
    1.8 本文研究的意义第18-20页
2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及结构设计第20-40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方式背景简介第20-21页
        2.2.1 静力理论阶段第20页
        2.2.2 反应谱理论阶段第20-21页
        2.2.3 时程分析理论阶段第21页
        2.2.4 Pushover分析发展阶段第21页
    2.3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方法第21-23页
        2.3.1 底部剪力法第21-22页
        2.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第22-23页
        2.3.3 时程分析法第23页
    2.4 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抗震研究方式第23-32页
        2.4.1 Pushover分析简介第23-24页
        2.4.2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第24-25页
        2.4.3 Pushover分析原理第25-29页
        2.4.4 Pushover分析加载原理第29-31页
        2.4.5 Pushover分析法的优缺点第31-32页
    2.5 SAP2000软件的Pushover分析第32-35页
        2.5.1 SAP2000软件简介第32-33页
        2.5.2 SAP2000软件的Pushover分析步骤第33-35页
    2.6 梁式转换层的结构设计第35-37页
        2.6.1 转换梁的结构设计第35-36页
        2.6.2 框支柱的结构设计第36-37页
        2.6.3 上部剪力墙的结构设计第37页
    2.7 工程概况与结构设计第37-39页
        2.7.1 工程概况第37页
        2.7.2 结构设计第37-39页
    2.8 本章小结第39-40页
3 转换层位置不同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第40-62页
    3.1 结构建模第40-41页
    3.2 转换层位置不同的结构特性的对比第41-43页
    3.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第43-48页
        3.3.1 结构的楼层最大位移第43-45页
        3.3.2 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第45-46页
        3.3.3 结构的楼层剪力第46-47页
        3.3.4 结构的侧向刚度比第47-48页
    3.4 Pushover分析第48-61页
        3.4.1 多遇地震下Pushover分析结果第48-54页
        3.4.2 罕遇地震下Pushover分析结果第54-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4 转换层上下刚度变化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第62-84页
    4.1 转换层上下刚度变化方案第62页
    4.2 转换层上下刚度变化的结构特性的对比第62-64页
    4.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第64-69页
        4.3.1 结构的楼层最大位移第64-66页
        4.3.2 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第66-67页
        4.3.3 结构的楼层剪力值第67-69页
        4.3.4 结构的侧向刚度比第69页
    4.4 Pushover分析第69-82页
        4.4.1 多遇地震下Pushover分析结果第69-76页
        4.4.2 罕遇地震下Pushover分析结果第76-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4页
5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5.1 结论第84页
    5.2 展望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9-90页
致谢第90-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受力性能分析
下一篇:钢—混凝土组合梁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