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钢-混凝土组合梁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钢-混凝土组合梁钢框架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第14-16页 |
2 抗震分析理论及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16-25页 |
2.1 地震作用的分析方法 | 第16-24页 |
2.1.1 静力分析法 | 第16页 |
2.1.2 反应谱分析法 | 第16-18页 |
2.1.3 时程分析法 | 第18-20页 |
2.1.4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 第20-24页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3 基于反应谱分析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25-41页 |
3.1 结构自振周期 | 第25-29页 |
3.1.1 自振周期值 | 第25-27页 |
3.1.2 自振周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27-29页 |
3.2 结构侧向位移 | 第29-36页 |
3.2.1 层间位移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3.2.2 弹性层间位移角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3.2.3 楼层位移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3.2.4 结构的性能数据分析总结 | 第35-36页 |
3.3 结构楼层剪力 | 第36-39页 |
3.3.1 楼层剪力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3.2 剪重比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39-41页 |
4 基于时程分析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41-72页 |
4.1 地震时程曲线 | 第41-43页 |
4.2 结构顶点位移 | 第43-54页 |
4.2.1 组合梁钢框架结构顶点位移时程分析 | 第43-46页 |
4.2.2 纯钢框架结构顶点位移时程分析 | 第46-50页 |
4.2.3 两个模型顶点位移时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0-54页 |
4.3 结构基底剪力 | 第54-66页 |
4.3.1 组合梁钢框架结构基底剪力时程分析 | 第55-58页 |
4.3.2 纯钢框架结构基底剪力时程分析 | 第58-61页 |
4.3.3 两个模型基底剪力时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1-66页 |
4.4 结构层间位移 | 第66-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基于Pushover分析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72-87页 |
5.1 组合梁钢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 | 第73-78页 |
5.1.1 目标位移值 | 第73-74页 |
5.1.2 塑性铰分布情况 | 第74-75页 |
5.1.3 侧向位移值 | 第75-78页 |
5.2 纯钢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 | 第78-84页 |
5.2.1 目标位移值 | 第78-79页 |
5.2.2 塑性铰分布情况 | 第79-81页 |
5.2.3 侧向位移值 | 第81-84页 |
5.3 两种结构的pushover分析结果对比 | 第84-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6.1 结论 | 第87页 |
6.2 展望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