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镗削加工及镗床论文--镗铣床论文

大型数控镗铣床轻量化设计与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插图清单第14-16页
表格清单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5页
    1.1 课题背景、来源和意义第17-19页
        1.1.1 课题背景第17-18页
        1.1.2 论文来源与研究对象第18页
        1.1.3 论文的意义第18-19页
    1.2 CAE技术的发展概况第19-20页
        1.2.1 CAE概念第19页
        1.2.2 有限元方法的应用意义第19-20页
    1.3 国内外产品技术研发现状第20-21页
        1.3.1 国内外数控镗铣床研发现状第20页
        1.3.2 国内外数控机床轻量化设计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 模态实验分析技术的发展概况第21-22页
        1.4.1 模态实验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第21-22页
        1.4.2 模态实验分析软件的介绍第22页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流程第22-25页
第二章 大型数控镗铣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5-33页
    2.1 TK6913大型数控镗铣床的简介第25-26页
        2.1.1 TK6913大型数控镗铣床的结构形式与配置第25-26页
        2.1.2 主要技术参数第26页
    2.2 TK6913三维模型的建立第26-29页
        2.2.1 建模软件简介第26-27页
        2.2.2 建模假设第27页
        2.2.3 实体模型建立第27-29页
    2.3 TK6913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9-30页
        2.3.1 导入模型的步骤第29页
        2.3.2 单元属性定义第29-30页
        2.3.3 网格划分第30页
    2.4 有限元模型与计算结果精度分析第30-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大型数控镗铣床有限元分析设计第33-50页
    3.1 有限元分析理论解析第33-36页
        3.1.1 有限元静力学分析理论第33-35页
        3.1.2 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第35-36页
    3.2 有限元仿真分析的流程第36-37页
        3.2.1 前处理模块第37页
        3.2.2 求解模块第37页
        3.2.3 后处理模块第37页
    3.3 TK6913大型数控镗铣床的静力学分析第37-40页
        3.3.1 施加载荷和边界条件第38-39页
        3.3.2 整机静力学分析第39-40页
    3.4 TK6913大型数控镗铣床的模态分析第40-48页
        3.4.1 大型数控镗铣床部件的有限元模态分析第40-47页
        3.4.2 大型数控镗铣床的整机有限元模态分析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大型数控镗铣床模态实验验证第50-66页
    4.1 模态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第50-51页
    4.2 模态实验的理论基础第51-54页
    4.3 模态实验仪器设备材料第54-55页
    4.4 模态实验测试方案设计第55-63页
        4.4.1 模态实验原理第55页
        4.4.2 模态实验测试流程具体内容第55-61页
        4.4.3 模态实验参数计算第61-62页
        4.4.4 典型的频响函数和相干函数第62-63页
    4.5 模态实验分析结果第63-65页
        4.5.1 频响函数的稳态图计算第63页
        4.5.2 频响函数的模态参数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第63-65页
    4.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大型数控摚铣床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轻量化设计第66-76页
    5.1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优化设计第66-68页
        5.1.1 灵敏度分析基本原理第66-67页
        5.1.2 灵敏度分析公式第67页
        5.1.3 灵敏度分析应用第67-68页
    5.2 机床结构的轻量化分析方案第68-72页
        5.2.1 数控机床的结构分析第68页
        5.2.2 立柱的灵敏度计算第68-71页
        5.2.3 滑座的灵敏度计算第71-72页
    5.3 机床结构轻量化设计第72-74页
        5.3.1 确定优化设计三要素第72-74页
    5.4 结果讨论第74页
    5.5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6-78页
    6.1 研究内容总结第76页
    6.2 研究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客户多域需求的个性化产品模型动态演化
下一篇:基于操纵稳定性的双前桥汽车四轮定位参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