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0页 |
0.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9页 |
0.3 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1章 《折狱龟鉴补》概述 | 第10-13页 |
1.1 作者简介及编纂目的 | 第10-11页 |
1.1.1 作者简介 | 第10页 |
1.1.2 编纂目的 | 第10-11页 |
1.2 版本及流传情况 | 第11页 |
1.3 编排体例与结构 | 第11-13页 |
第2章 《折狱龟鉴补》成书的时代背景 | 第13-16页 |
2.1 政治上内忧外患 | 第13页 |
2.2 经济上财政危机 | 第13-14页 |
2.3 社会性质开始转变 | 第14-15页 |
2.4 清朝的法制状况 | 第15-16页 |
第3章 《折狱龟鉴补》反映的法律思想和制度 | 第16-40页 |
3.1 《折狱龟鉴补》的指导思想 | 第16-20页 |
3.1.1 慎刑恤囚,矜恤弱者 | 第16-17页 |
3.1.2 罪刑相当,法外施恩 | 第17-18页 |
3.1.3 据礼办案,情理相融 | 第18-20页 |
3.2 《折狱龟鉴补》所体现的司法制度 | 第20-34页 |
3.2.1 审判制度 | 第20-26页 |
3.2.2 证据制度 | 第26-29页 |
3.2.3 司法官的素质 | 第29-32页 |
3.2.4 案件审理辅助人员 | 第32-34页 |
3.3 《折狱龟鉴补》所反映的胡文炳的法律思想 | 第34-40页 |
3.3.1 孝道 | 第35-37页 |
3.3.2 复仇议 | 第37-38页 |
3.3.3 为官之难,上控之害 | 第38-40页 |
第4章 《折狱龟鉴补》的地位与意义 | 第40-43页 |
4.1 《折狱龟鉴补》在中国司法判例编纂史上的地位 | 第40-41页 |
4.2 对完善当代司法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41-43页 |
4.2.1 吸纳“礼制”的精华 | 第41页 |
4.2.2 情理法相协调 | 第41-42页 |
4.2.3 注重司法官个人素质 | 第42页 |
4.2.4 对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