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0-12页 |
1.2.1 国内外履带行走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履带行走装置的发展趋势 | 第12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履带车辆行驶理论 | 第14-36页 |
2.1 履带式行走机构概述 | 第14页 |
2.2 履带行走装置的基本型式与比较 | 第14-25页 |
2.2.1 履带式行走装置的构造 | 第14-21页 |
2.2.2 履带行走机构的基本结构形式 | 第21-23页 |
2.2.3 传动系传动型式的特点和比较 | 第23-25页 |
2.3 履带行走装置的行驶阻力及牵引力计算 | 第25-31页 |
2.3.1 履带行走装置的尺寸确定 | 第26页 |
2.3.2 行驶阻力计算 | 第26-30页 |
2.3.3 牵引力校核及转弯条件判据 | 第30-31页 |
2.5 实例计算 | 第31-34页 |
2.6 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履带接地比压和平面核心域 | 第36-60页 |
3.1 履带的平均接地比压和最大比压计算及意义 | 第36-44页 |
3.2 履带的接地平面核心域确定及意义 | 第44-46页 |
3.3 履带接地比压与沉陷深度的关系 | 第46-58页 |
3.3.1 M.G.Bekker经验式及其应用范围 | 第46-51页 |
3.3.2 土壤特性及机器诸有关参数对履带沉陷深度的综合影响 | 第51-54页 |
3.3.3 履带沉陷深度的简化计算方法 | 第54-58页 |
3.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履带架的受力分析与计算 | 第60-86页 |
4.1 不同重心位置的接地比压计算 | 第60-64页 |
4.2 各支承轮的支反力的计算方法 | 第64-77页 |
4.2.1 等效原则计算法 | 第64-67页 |
4.2.2 三弯矩方程计算法 | 第67-76页 |
4.2.3 方法比较 | 第76-77页 |
4.3 机器平路直行时履带架受力计算 | 第77-80页 |
4.3.1 重心位置在履带接地平面核心域外 | 第77-79页 |
4.3.2 重心位置在履带接地平面核心域内 | 第79页 |
4.3.3 计算结果 | 第79-80页 |
4.4 机器平路转弯时受力计算 | 第80-86页 |
4.4.1 重心位置在履带接地平面核心域外 | 第81-83页 |
4.4.2 重心位置在履带接地平面核心域内 | 第83-84页 |
4.3.3 计算结果 | 第84-86页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6-88页 |
5.1 结论 | 第86页 |
5.2 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