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6-9页 |
导论 | 第9-19页 |
(一)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1. 高职教育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 第9页 |
2. 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开发难尽人意 | 第9-12页 |
(二)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 丰富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理论 | 第12-13页 |
2. 探索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新路径 | 第13页 |
3. 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 第13-14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 课程开发的概念 | 第14-15页 |
2.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概念 | 第15页 |
3.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概念 | 第15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五)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1. 关于课程开发的视角的综述 | 第16-17页 |
2. 关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概念的综述 | 第17页 |
3. 关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策略的综述 | 第17-19页 |
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 第19-22页 |
(一)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主要特性 | 第19页 |
1. 人才类型的应用性 | 第19页 |
2. 学生能力结构的复合性 | 第19页 |
(二) 课程开发中的校企合作需求 | 第19-22页 |
1. 校企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 | 第20页 |
2. 校企合作的最大利益结合点 | 第20-22页 |
三、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 第22-29页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24页 |
1. 学习观 | 第22-23页 |
2. 课程观 | 第23-24页 |
(二) 泰勒的课程编制理论 | 第24-26页 |
1. 确定教育目标 | 第24页 |
2. 选择学习经验 | 第24-25页 |
3. 组织学习经验 | 第25页 |
4. 评价学习结果 | 第25-26页 |
(三) 技术学理论 | 第26-29页 |
1. 技术的本质与特性 | 第27页 |
2. 技术素养的构成 | 第27-29页 |
四、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过程研究 | 第29-50页 |
(一) 收集课程开发的前期数据 | 第29-31页 |
(二) 校企合作课程目标确定 | 第31-33页 |
1. 课程目标陈述方式 | 第31-32页 |
2. 校企共同确定课程目标 | 第32-33页 |
(三) 校企合作课程标准制定 | 第33-35页 |
1. 课程内容标准 | 第33页 |
2. 课程考核标准 | 第33页 |
3. 制定校企合作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 第33-34页 |
4. 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 第34-35页 |
(四) 校企合作课程内容确定 | 第35-42页 |
1. 行动领域归纳 | 第35-38页 |
2. 学习领域开发 | 第38-42页 |
(五) 校企合作课程计划制定 | 第42-45页 |
1. 素质结构 | 第43-44页 |
2. 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 第44-45页 |
3. 学时分配 | 第45页 |
(六) 校企合作课程实施环境开发 | 第45-48页 |
1. 校企共同参与构建实践教学网络课程 | 第46页 |
2. 校企共同参与建立专兼教学团队和校内实训基地 | 第46-47页 |
3. 校企共同参与构建校外实习基地 | 第47-48页 |
(七) 校企合作课程效果评价 | 第48-50页 |
五、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经验与问题 | 第50-57页 |
(一) 产学合作与互惠双赢 | 第50页 |
(二) 课程标准与岗位技术标准相融合 | 第50-51页 |
(三) 针对岗位任职要求,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 第51-52页 |
(四) 主体多元与分工配合 | 第52-54页 |
1. 学校教师 | 第52页 |
2. 企业实践专家 | 第52页 |
3. 课程专家 | 第52-53页 |
4. 学校管理人员 | 第53页 |
5. 政府 | 第53-54页 |
(五)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相渗透 | 第54-55页 |
(六) 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 第55-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