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表界面研究的背景及表界面光谱方法的介绍 | 第14-46页 |
1.1 表界面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1.2 检测界面结构的分析技术 | 第15-17页 |
1.3 和频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 第17-29页 |
1.3.1 和频光谱的原理 | 第17-23页 |
1.3.2 以甲基为例解释取向角计算过程 | 第23-25页 |
1.3.3 和频光谱在高分子和生物大分子表面和界面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29页 |
1.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 第29-33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6页 |
第二章 空间位阻效应和配体取代基电子效应对金表面配体交换过程的影响 | 第46-70页 |
2.1 引言 | 第46-5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2.2.1 材料 | 第50页 |
2.2.2 样品制备 | 第50-52页 |
2.2.3 样品表征 | 第5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2.3.1 空间位阻效应 | 第52-59页 |
2.3.2 配体取代基电子效应 | 第59-64页 |
2.4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第三章 利用银镜反应结合SERS和SFG表征平面体系中的分子取向 | 第70-92页 |
3.1 引言 | 第70-7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3-75页 |
3.2.1 材料 | 第73页 |
3.2.2 样品制备 | 第73-74页 |
3.2.3 样品表征 | 第74-7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5页 |
3.3.1 银镜反应的应用及反应条件的控制 | 第75-79页 |
3.3.2 银镜反应法的SERS光谱与硝酸刻蚀法的SERS光谱的比较 | 第79-82页 |
3.3.3 电荷转移SERS增强机理的讨论 | 第82-84页 |
3.3.4 SFG与SERS相结合共同表征界面分子的结构与取向 | 第84-85页 |
3.4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第四章 聚合物/金属界面的和频光谱研究 | 第92-112页 |
4.1 引言 | 第92-9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5-96页 |
4.2.1 材料 | 第95页 |
4.2.2 样品制备 | 第95页 |
4.2.3 样品表征 | 第95-9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6页 |
4.3.1 PMA/银界面光谱的表征 | 第96-104页 |
4.3.2 PBMA/银界面光谱的表征 | 第104-106页 |
4.4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第五章 和频光谱对树脂类封装材料表界面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第112-132页 |
5.1 引言 | 第112-11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5-119页 |
5.2.1 材料 | 第115-116页 |
5.2.2 样品制备 | 第116-119页 |
5.2.3 样品表征 | 第11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27页 |
5.3.1 树脂材料表面对吸附水分子的响应 | 第119-122页 |
5.3.2 硅烷偶联剂对树脂粘附性能的影响 | 第122-127页 |
5.4 结论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第六章 和频振动光谱对聚合物软垫支撑磷脂双层膜的研究 | 第132-154页 |
6.1 引言 | 第132-135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35-139页 |
6.2.1 材料 | 第135-136页 |
6.2.2 样品制备 | 第136-138页 |
6.2.3 和频光谱(SFG)检测 | 第138-13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49页 |
6.3.1 CaF_2 prism支撑的磷脂膜与改性PLLA支撑的磷脂膜的和频光谱的比较 | 第139-143页 |
6.3.2 两种基底支撑的磷脂膜的取向分析 | 第143-144页 |
6.3.3 两种基底支撑的磷脂膜稳定性 | 第144-145页 |
6.3.4 两种基底支撑的磷脂膜与Cecropin P1的相互作用 | 第145-149页 |
6.4 结论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4页 |
结束语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课题论文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