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写表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27页 |
2.1 主要仪器、试剂与供试材料 | 第12-16页 |
2.1.1 试验仪器 | 第12页 |
2.1.2 供试试剂 | 第12页 |
2.1.3 试验材料 | 第12页 |
2.1.4 试验涉及的培养基及营养液配方 | 第12-15页 |
2.1.5 试验涉及的药物配置 | 第15页 |
2.1.6 供试小麦幼苗的培养、接种和取样 | 第15-16页 |
2.1.7 供试拟南芥的培养 | 第16页 |
2.2 拟南芥 Atatg8 突变体纯合植株的鉴定 | 第16-19页 |
2.3 TaATG8 基因的 PCR 扩增与表达载体构建 | 第19-24页 |
2.4 过表达 TaATG8 基因的拟南芥与回复突变阳性植株的获得 | 第24-25页 |
2.4.1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 | 第24页 |
2.4.2 转基因种子的收获以及转基因苗的筛选与鉴定 | 第24-25页 |
2.5 黑暗处理 | 第25页 |
2.6 非生物胁迫方面的表型分析 | 第25-26页 |
2.6.1 逆境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分析 | 第25页 |
2.6.2 逆境处理下幼苗阶段生理表型试验 | 第25-26页 |
2.6.3 高盐处理下成苗阶段生理表型试验 | 第26页 |
2.6.4 干旱处理下成苗阶段生理表型试验 | 第26页 |
2.6.5 缺磷处理下成苗阶段生理表型试验 | 第26页 |
2.7 接种白粉菌后的表型分析试验 | 第26-27页 |
2.8 ATG8 对拟南芥结种量影响的分析 | 第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2页 |
3.1 拟南芥 atg8 突变体纯合植株的鉴定 | 第27-28页 |
3.2 TaATG8 基因的 PCR 扩增与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8-32页 |
3.2.1 总 RNA 完整性鉴定和 RNA 浓度及纯度测定 | 第28-29页 |
3.2.2 TaATG8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29-30页 |
3.2.3 TaATG8 基因与克隆载体连接 | 第30-31页 |
3.2.4 pSuper1300+-TaATG8 载体的构建 | 第31页 |
3.2.5 pSuper1300+-TaATG8 载体的农杆菌转化 | 第31-32页 |
3.3 拟南芥的农杆菌转化及阳性植株的筛选和鉴定 | 第32-34页 |
3.4 黑暗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拟南芥叶片经 MDC 标记的结果 | 第34-35页 |
3.5 非生物逆境条件下表型比较分析 | 第35-38页 |
3.5.1 不同逆境处理下 4 种基因型拟南芥种子萌发率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3.5.2 逆境处理下幼苗阶段生理表型试验 | 第36页 |
3.5.3 逆境处理下成苗阶段生理表型试验 | 第36-38页 |
3.6 接种白粉菌后的表型观察 | 第38-39页 |
3.7 ATG8 对结种量的影响 | 第39-42页 |
4 讨论 | 第42-46页 |
4.1 开展 TaATG8 功能研究的意义 | 第42页 |
4.2 构建 TaATG8 超表达载体的意义 | 第42-43页 |
4.3 自噬在植物抵抗非生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第43页 |
4.4 自噬在拟南芥抵抗白粉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 | 第43-44页 |
4.5 ATG8 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第44页 |
4.6 对 TaATG8 基因功能研究的展望 | 第44-46页 |
5.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