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易为目的的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5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4-16页 |
1.5.1 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2 不足 | 第15-16页 |
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6-22页 |
2.1 均衡价格与价值规律 | 第16-17页 |
2.1.1 均衡价格理论 | 第16页 |
2.1.2 价值规律 | 第16-17页 |
2.2 资产评估的本质及目的 | 第17-19页 |
2.2.1 资产评估本质 | 第17-18页 |
2.2.2 资产评估目的 | 第18页 |
2.2.3 基于价值规律的资产评估行为 | 第18-19页 |
2.3 资产评估合理性 | 第19-22页 |
2.3.1 资产评估合理性的存在性 | 第19页 |
2.3.2 资产评估合理性构成 | 第19-20页 |
2.3.3 资产评估合理性的衡量 | 第20-22页 |
3 评估结果合理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8页 |
3.1 政府和评估协会因素 | 第22-24页 |
3.1.1 法律法规完善性 | 第22页 |
3.1.2 违规制裁力度 | 第22-23页 |
3.1.3 执业检查力度 | 第23页 |
3.1.4 政府管理统一性 | 第23-24页 |
3.1.5 评估业需求有效性 | 第24页 |
3.2 评估机构因素 | 第24-26页 |
3.2.1 设立质量 | 第24页 |
3.2.2 人员业务素质 | 第24-25页 |
3.2.3 内部控制完整性 | 第25页 |
3.2.4 竞争手段 | 第25-26页 |
3.3 评估师因素 | 第26-28页 |
3.3.1 专业技能 | 第26-27页 |
3.3.2 道德水准 | 第27页 |
3.3.3 客户影响 | 第27-28页 |
4 我国上市公司以交易为目的评估结果合理性分析 | 第28-39页 |
4.1 数据来源与收集 | 第28页 |
4.2 数据整理 | 第28-29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29-37页 |
4.3.1 总体分析 | 第29-30页 |
4.3.2 资产类型分析 | 第30-33页 |
4.3.3 交易日期分析 | 第33-35页 |
4.3.4 评估机构分析 | 第35-37页 |
4.4 小结 | 第37-39页 |
5 提高以交易为目的评估结果合理性的对策 | 第39-46页 |
5.1 政府层面 | 第39-41页 |
5.1.1 加强法制建设 | 第39页 |
5.1.2 完善监管体系 | 第39-40页 |
5.1.3 加大处罚力度 | 第40-41页 |
5.2 评估协会层面 | 第41-42页 |
5.2.1 改善评估协会行业管理 | 第41页 |
5.2.2 建立质量监管体系 | 第41-42页 |
5.2.3 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 第42页 |
5.3 评估机构层面 | 第42-44页 |
5.3.1 提高评估机构设立标准 | 第42-43页 |
5.3.2 正确引导委托方 | 第43页 |
5.3.3 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 | 第43-44页 |
5.4 评估师层面 | 第44-46页 |
5.4.1 提高专业技能 | 第44页 |
5.4.2 提高职业道德 | 第44-46页 |
6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