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6-12页 |
1 前言 | 第12-22页 |
1.1 植物内源激素与器官脱落 | 第12-13页 |
1.2 生长素信号转导基因 | 第13-16页 |
1.2.1 生长素原初反应基因 | 第13-15页 |
1.2.2 生长素响应因子ARF(Auxin response factor) | 第15页 |
1.2.3 生长素抑制蛋白ARP(Auxin-repressed protein) | 第15-16页 |
1.2.4 生长素外排运输载体PIN(Auxin efflux carrier component) | 第16页 |
1.3 脱落酸生物合成基因 | 第16-17页 |
1.4 植物内源激素定量检测的发展 | 第17-21页 |
1.4.1 内源激素的提取 | 第17-18页 |
1.4.2 样品的纯化 | 第18页 |
1.4.3 样品的浓缩与复溶 | 第18页 |
1.4.4 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4.5 果树内源激素定量检测的研究 | 第19-21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3页 |
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22-24页 |
2.1.1 实验试剂及来源 | 第22页 |
2.1.2 实验设备及来源 | 第22-24页 |
2.2 荔枝落果过程中IAA、ABA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 第24-27页 |
2.2.1 供试材料及处理 | 第24页 |
2.2.2 荧光定量RNA的提取、检测与模板的合成 | 第24-25页 |
2.2.2.1 荔枝离区R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2.2.2.2 RNA浓度的测定 | 第25页 |
2.2.2.3 RNA质量的检验 | 第25页 |
2.2.2.4 RNA反转录合成c DNA第一条链 | 第25页 |
2.2.3 内参基因的选定 | 第25-26页 |
2.2.4 IAA、ABA相关基因的筛选 | 第26页 |
2.2.5 荧光定量的引物设计与检测 | 第26页 |
2.2.5.1 引物设计 | 第26页 |
2.2.5.2 熔解曲线分析 | 第26页 |
2.2.6 q RT-PCR分析 | 第26-27页 |
2.3 IAA信号转导和ABA生物合成蛋白家族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27页 |
2.4 GC-MS定量检测IAA和ABA含量初探 | 第27-33页 |
2.4.1 供试材料及处理 | 第27页 |
2.4.2 前处理方法初探 | 第27-31页 |
2.4.2.1 标准品的前处理 | 第28页 |
2.4.2.2 样品的前处理 | 第28-31页 |
2.4.3 气相色谱与质谱条件 | 第31-32页 |
2.4.4 内源激素含量的计算方法 | 第32页 |
2.4.5 加标回收率的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60页 |
3.1 不同处理对‘妃子笑’荔枝幼果脱落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 筛选的IAA和ABA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表达 | 第34-46页 |
3.2.1 荔枝离区RNA的质量检验 | 第34-35页 |
3.2.2 荧光定量引物的设计和优化 | 第35-40页 |
3.2.3 筛选基因的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 第40-46页 |
3.2.3.1 IAA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40-44页 |
3.2.3.2 ABA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44-46页 |
3.3 IAA信号转导和ABA生物合成蛋白家族系统进化分析 | 第46-55页 |
3.3.1 IAA信号转导蛋白CDS序列聚类分析 | 第46-52页 |
3.3.2 ABA生物合成蛋白CDS序列聚类分析 | 第52-55页 |
3.4 GC-MS检测方法初探 | 第55-60页 |
3.4.1 标准样品全谱图 | 第55-56页 |
3.4.2 标准曲线 | 第56-57页 |
3.4.3 三种前处理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 第57-58页 |
3.4.4 前处理过程中不同步骤添加标样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58-60页 |
4 讨论 | 第60-67页 |
4.1 饥饿胁迫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果实脱落 | 第60-61页 |
4.2 荔枝落果过程中IAA和ABA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61-65页 |
4.2.1 生长素信号转导与果实脱落 | 第61-64页 |
4.2.2 脱落酸生物合成与果实脱落 | 第64-65页 |
4.3 植物内源激素的GC-MS定量检测初探 | 第65-67页 |
5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