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连接界面非线性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自下而上”的界面非线性力学模型 | 第11-14页 |
1.2.1.1 法向接触模型 | 第11-14页 |
1.2.1.2 切向接触模型 | 第14页 |
1.2.2“自上而下”的界面非线性力学建模 | 第14-17页 |
1.2.2.1 基于准静态接触非线性力学行为的唯象模型 | 第14-16页 |
1.2.2.2 基于结构动力学系统辨识的非线性力学建模 | 第16-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自下而上”的界面非线性力学建模 | 第17页 |
1.3.2“自上而下”的系统非线性特征辨识方法建模 | 第17-18页 |
第2章 粗糙表面法向弹塑性接触解析模型 | 第18-30页 |
2.1 微凸体接触模型 | 第18-24页 |
2.1.1 完全弹性变形阶段 | 第19-20页 |
2.1.2 完全塑性变形阶段 | 第20页 |
2.1.3 弹塑性变形阶段 | 第20-24页 |
2.1.3.1 赵永武的方法 | 第21页 |
2.1.3.2 BRAKE的方法 | 第21-22页 |
2.1.3.3 本文的改进方法 | 第22-24页 |
2.2 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 | 第24页 |
2.3 弹塑性接触模型验证 | 第24-28页 |
2.3.1 量纲一接触状态变量 | 第24-25页 |
2.3.2 单个微凸体接触模型验证 | 第25-26页 |
2.3.3 粗糙表面接触模型验证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粗糙表面切向黏滑摩擦理论建模 | 第30-44页 |
3.1 KD粗糙表面模型 | 第30-31页 |
3.2 结合面法向接触模型 | 第31-32页 |
3.3 基于MINDLIN弹性解的结合面黏滑摩擦模型 | 第32-38页 |
3.3.1 MINDLIN弹性接触模型 | 第32-35页 |
3.3.2 粗糙结合面黏滑摩擦模型 | 第35-37页 |
3.3.3 粗糙度参数对界面力学行为影响 | 第37-38页 |
3.3.3.1 切向特征量纲一化处理 | 第37页 |
3.3.3.2 粗糙度参数对切向特征影响 | 第37-38页 |
3.4 基于IWAN唯象模型的黏滑摩擦模型 | 第38-42页 |
3.4.1 临界滑移力概率密度函数 | 第38-39页 |
3.4.2 IWAN模型 | 第39-40页 |
3.4.3 粗糙结合面黏滑摩擦建模 | 第40-41页 |
3.4.4 粗糙度参数对界面力学行为影响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5.1 基于MINDLIN弹性解的结合面参数化黏滑摩擦模型 | 第42-43页 |
3.5.2 基于IWAN唯象模型的黏滑摩擦模型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BP神经网络辨识的连接界面参数化建模 | 第44-56页 |
4.1 时域信号分析 | 第44-46页 |
4.1.1 经验模态分解EMD分析 | 第44-45页 |
4.1.2 HILBERT瞬时频率 | 第45-46页 |
4.2 修正IWAN模型 | 第46页 |
4.3 BP神经网络训练原理 | 第46-49页 |
4.3.1 信号的前向传播过程 | 第48页 |
4.3.2 误差的反向传播过程 | 第48页 |
4.3.3 贝叶斯估计方法 | 第48-49页 |
4.4 连接梁动力学分析 | 第49-52页 |
4.4.1 线性梁单元 | 第49-50页 |
4.4.2 连接单元内力 | 第50-51页 |
4.4.3 动力学方程 | 第51-52页 |
4.5 BP神经网络训练 | 第52-53页 |
4.5.1 训练过程 | 第52页 |
4.5.2 训练结果 | 第52-53页 |
4.6 连接梁非线性连接模型参数辨识 | 第53-55页 |
4.6.1 试验件结构 | 第53-54页 |
4.6.2 结果以及讨论 | 第54-5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基于快慢流非线性系统辨识的连接结构建模 | 第56-74页 |
5.1 快慢流动力学理论 | 第56-57页 |
5.2 非线性本征模态振子 | 第57-58页 |
5.3 连接动力学降阶模型 | 第58-72页 |
5.3.1 线性系统 | 第58-60页 |
5.3.2 算例 1 ——二自由度弹簧振子 | 第60-69页 |
5.3.2.1 线性系统 | 第60-61页 |
5.3.2.2 非线性系统 | 第61-69页 |
5.3.3 算例 2——连接梁结构试验 | 第69-72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72-7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4-75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附录 | 第84-86页 |
已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