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第11-13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3页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3-16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第16-24页
    2.1 我国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第16-19页
        2.1.1 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第16-17页
        2.1.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第17-19页
    2.2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19-20页
        2.2.1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独立第19页
        2.2.2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第19-20页
        2.2.3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第20页
    2.3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第20-22页
        2.3.1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20-21页
        2.3.2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第21-22页
    2.4 农村经济发展对乡村旅游的作用第22-24页
        2.4.1 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各种物质保障第22-23页
        2.4.2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第23页
        2.4.3 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新的人才第23-24页
第三章 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第24-36页
    3.1 十渡镇乡村旅游概况第24-29页
        3.1.1 十渡镇乡村旅游资源情况第24页
        3.1.2 十渡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分析第24-25页
        3.1.3 十渡乡村旅游的主要特色第25-26页
        3.1.4 十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情况第26-27页
        3.1.5 十渡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7-28页
        3.1.6 十渡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措施第28-29页
    3.2 十渡镇农村经济发展第29-30页
    3.3 十渡镇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第30-34页
        3.3.1 十渡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第30-31页
        3.3.2 十渡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的促进第31-34页
    3.4 十渡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第34-36页
        3.4.1 十渡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前措施第34页
        3.4.2 十渡乡村旅游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第34-36页
第四章 十渡镇乡村旅游收入与农村经济发展关联度及预测分析第36-48页
    4.1 关联度的分析第36-37页
        4.1.1 数据初始化处理第36页
        4.1.2 求关联系数第36-37页
        4.1.3 求关联度第37页
    4.2 房山区及十渡镇旅游收入关联度分析第37-42页
    4.3 旅游综合收入预测第42-48页
        4.3.1 建立GM(1,1)模型第43-44页
        4.3.2 精度检验第44-45页
        4.3.3 灰色预测模型的GM预测模拟第45-48页
第五章 加快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第48-52页
    5.1 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第48-49页
        5.1.1 保护农村自然环境第48页
        5.1.2 保护农村文物古迹第48页
        5.1.3 传承农村乡土文化第48-49页
    5.2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49页
        5.2.1 为农村建立良好的基础配套设施第49页
        5.2.2 减少并避免过重的城市化痕迹第49页
    5.3 扩大宣传以增加旅游人数第49-50页
        5.3.1 提高宣传力度第49-50页
        5.3.2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第50页
        5.3.3 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的旅游产品第50页
    5.4 努力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第50-52页
        5.4.1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第50-51页
        5.4.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51-52页
第六章 结论第52-53页
    6.1 本文的小结和创新点第52页
    6.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源BR诱导黄瓜种子及幼苗Ca(NO32胁迫抗性的研究
下一篇:秦皇岛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