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1.1 设施土壤盐渍概述 | 第12-15页 |
1.1.1 设施土壤盐渍化的现状 | 第12页 |
1.1.2 设施土壤盐渍化的成因 | 第12-13页 |
1.1.3 设施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 第13页 |
1.1.4 设施土壤盐渍化的缓解办法 | 第13-15页 |
1.2 油菜素内酯概述 | 第15-18页 |
1.2.1 油菜素内酯的发现 | 第15-16页 |
1.2.2 油菜素内酯的分布 | 第16页 |
1.2.3 油菜素内酯的生理效应 | 第16-17页 |
1.2.4 油菜素内酯提高抗盐性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5 油菜素内酯的应用前景 | 第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4 技术路线及进度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外源BR浸种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1-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1-22页 |
2.1.3 测定指标 | 第22-23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2.2.1 大梯度浓度Ca(NO_3)_2胁迫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2 小梯度浓度Ca(NO_3)_2胁迫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3 Ca(NO_3)_2胁迫对黄瓜种子萌发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25-26页 |
2.2.4 外源BR浸种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6-28页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Ca(NO_3)_2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0-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3.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30-31页 |
3.1.3 测定指标 | 第31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3.2.1 大梯度浓度Ca(NO_3)_2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1-35页 |
3.2.2 小梯度浓度Ca(NO_3)_2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5-39页 |
3.2.3 Ca(NO_3)_2胁迫对黄瓜幼苗干物质含水量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喷施外源BR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1-4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4.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41页 |
4.1.3 测定指标 | 第41-42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4.2.1 喷施外源BR对黄瓜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4.2.2 喷施外源BR对黄瓜幼苗鲜重、干重的影响 | 第44-46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外源BR诱导黄瓜幼苗Ca(NO_3)_2胁迫抗性的研究 | 第48-6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5.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48-49页 |
5.1.3 测定指标 | 第49-50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0页 |
5.2.1 外源BR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50-52页 |
5.2.2 外源BR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幼苗Pro和Ss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3 外源BR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第53页 |
5.2.4 外源BR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5 外源BR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54-56页 |
5.2.6 外源BR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幼苗Fv/Fm和 ФPSⅡ的影响 ..455.2.7 外源BR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绿体、线粒体结构的影响 | 第56-60页 |
5.3 讨论与结论 | 第60-63页 |
第六章 外源BR浸种对连作土壤中黄瓜生长的影响 | 第63-6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63页 |
6.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63-64页 |
6.1.3 测定指标 | 第64页 |
6.1.4 数据分析 | 第64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5页 |
6.3 讨论与结论 | 第65-66页 |
全文结论 | 第66-67页 |
创新点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78页 |
附录 1. 华夏温室温湿度监控记录 | 第75-77页 |
附录 2. 三发基地温湿度监控记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