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历史背景 | 第10-11页 |
1.1.2 时代背景 | 第11页 |
1.1.3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1.3.3 评述 | 第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6 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变迁与土地政策评述 | 第25-34页 |
2.1 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变迁 | 第25-29页 |
2.1.1 改革开放前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变迁 | 第25-26页 |
2.1.2 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变迁 | 第26-28页 |
2.1.3 分析及评述 | 第28-29页 |
2.2 土地政策 | 第29-34页 |
2.2.1 中央土地政策 | 第29-30页 |
2.2.2 河北省土地流转政策 | 第30-32页 |
2.2.3 分析及评述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农村土地流转区域间比较 | 第34-46页 |
3.1 四大经济区农村土地流转区域间比较 | 第34-40页 |
3.1.1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 第34-37页 |
3.1.2 四大经济区农村土地流转比较 | 第37-40页 |
3.2 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区域间比较 | 第40-46页 |
3.2.1 冀北、冀东、冀中、冀南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差异 | 第41-43页 |
3.2.2 冀北、冀东、冀中、冀南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差异 | 第43-46页 |
第四章 秦皇岛市农村土地流转实践 | 第46-54页 |
4.1 秦皇岛市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及现状 | 第46-49页 |
4.1.1 基本情况 | 第46页 |
4.1.2 土地流转现状 | 第46-49页 |
4.2 秦皇岛市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 第49-52页 |
4.2.1 流转规模偏小、流转期限较短 | 第49页 |
4.2.2 流转形式单一、流转收入不稳定 | 第49-50页 |
4.2.3 流转操作不规范、矛盾纠纷频发 | 第50-51页 |
4.2.4 流出地农户保障问题得不到解决 | 第51-52页 |
4.3 制约秦皇岛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 | 第52-54页 |
4.3.1 农民土地流转观念意识不到位 | 第52-53页 |
4.3.2 地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配套 | 第53页 |
4.3.3 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制不健全 | 第53页 |
4.3.4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不完善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农村土地流转创新探索及对秦皇岛的启示 | 第54-62页 |
5.1 农村土地流转创新探索 | 第54-59页 |
5.1.1 安徽小岗村“土地租赁” | 第54-55页 |
5.1.2 四川成都“土地股份合作” | 第55-56页 |
5.1.3 山西左权“土地银行” | 第56页 |
5.1.4 浙江嘉兴“两分两换” | 第56-57页 |
5.1.5 天津华明“以地换房” | 第57-58页 |
5.1.6 河北宁晋“土地托管” | 第58-59页 |
5.2 对秦皇岛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启示 | 第59-62页 |
5.2.1“土地租赁”对秦皇岛农村土地流转的启示 | 第59-60页 |
5.2.2“土地股份合作社”对秦皇岛农村土地流转的启示 | 第60页 |
5.2.3“土地银行”对秦皇岛农村土地流转的启示 | 第60-61页 |
5.2.4“两分两换”与“以地换房”对秦皇岛农村土地流转的启示 | 第61页 |
5.2.5“土地托管”对秦皇岛农村土地流转的启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促进秦皇岛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 第62-67页 |
6.1 根本上转变农民土地观念,与时俱进丰富土地流转思想 | 第62页 |
6.1.1 更新农民观念,让土地流转由被动走向主动 | 第62页 |
6.1.2 强化法律意识,让土地流转由无序走向正规 | 第62页 |
6.2 进一步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因地制宜加强流转政策引导 | 第62-63页 |
6.2.1 强化政府监管,完善政府职能 | 第62-63页 |
6.2.2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重视政府引导作用 | 第63页 |
6.3 系统化完善流转服务机制,统筹建立流转服务信息网络 | 第63-64页 |
6.3.1 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 第63页 |
6.3.2 建设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实时提供土地流转服务信息 | 第63-64页 |
6.3.3 建立土地流转服务队伍,形成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 | 第64页 |
6.4 全方位建设农村社保体系,积极保障流出地农民的权益 | 第64-65页 |
6.4.1 结合农村特点建立特色社会保障制度 | 第64页 |
6.4.2 规范并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 | 第64-65页 |
6.4.3 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减轻农村社会保障压力 | 第65页 |
6.5 多层次健全纠纷调处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土地流转纠纷 | 第65-66页 |
6.5.1 明确土地流转纠纷处理原则,规范处理程序 | 第65页 |
6.5.2 重视土地流转纠纷调解工作,建立仲裁机构 | 第65-66页 |
6.6 合理性拓展流转土地用途,发挥有限土地资源无限价值 | 第66-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7.1 结论 | 第67页 |
7.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