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9-1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2.1 概念梳理 | 第11-13页 |
2.1.1 国家形象 | 第11-12页 |
2.1.2 对外援助 | 第12-13页 |
2.2 研究回顾 | 第13-14页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2.2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4页 |
2.3 理论框架 | 第14-15页 |
2.3.1 构建国家形象的八大要素 | 第14-15页 |
2.3.2 框架理论 | 第15页 |
2.4 研究问题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3.1 样本选取 | 第16-17页 |
3.2 研究类目及评价标准 | 第17-19页 |
3.2.1 报道形式研究类目 | 第17-18页 |
3.2.2 报道内容研究类目 | 第18-19页 |
四、《纽约时报》1980-2016对中国援非的报道特点 | 第19-32页 |
4.1 报道形式特点 | 第19-22页 |
4.1.1 1980-2016年报道量与触发事件 | 第19-20页 |
4.1.2 报道体裁、版面与篇幅 | 第20-22页 |
4.2 报道内容变化特点 | 第22-30页 |
4.2.1 1980-2016年报道涉及的援非领域 | 第22-23页 |
4.2.2 援非方式的阶段性变化 | 第23-24页 |
4.2.3 援非动机的阶段性变化 | 第24-25页 |
4.2.4 竞争对象的阶段性变化 | 第25页 |
4.2.5 援非结果的阶段性变化 | 第25-26页 |
4.2.6 报道角度的阶段性变化 | 第26-28页 |
4.2.7 报道基调的阶段性变化 | 第28-29页 |
4.2.8 报道来源的特点 | 第29-30页 |
4.3 小结 | 第30-32页 |
五、《纽约时报》对中国援非的形象构建 | 第32-41页 |
5.1 有关"中国援非"的框架分析 | 第32-33页 |
5.2 《纽约时报》援非话题中中国的形象构建 | 第33-40页 |
5.2.1 外交角力者 | 第33-35页 |
5.2.2 人权漠视者 | 第35-37页 |
5.2.3 资源掠夺者 | 第37-39页 |
5.2.4 普惠型发展与负责任的大国 | 第39-40页 |
5.3 对非援助中国形象构建小结 | 第40-41页 |
六、分析与讨论 | 第41-44页 |
6.1 中国援非面临的舆论挑战 | 第41页 |
6.2 中国进行援非舆论工作优势 | 第41-42页 |
6.3 中国改善"援非"议题舆论环境的应对举措 | 第42-44页 |
七、研究发现与局限 | 第44-46页 |
7.1 研究发现 | 第44页 |
7.2 研究局限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