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1.1.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建设现状与应用前景 | 第10-12页 |
1.1.2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火灾现状与事故统计 | 第12-13页 |
1.1.3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的火灾特点 | 第13-14页 |
1.1.4 研究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7页 |
1.2.1 国内外城轨交通隧道火灾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外人员疏散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火灾伤害分析 | 第20-30页 |
2.1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火灾事故致因模式 | 第20-22页 |
2.1.1 事故模式理论 | 第20页 |
2.1.2 火灾事故致因模型 | 第20-22页 |
2.2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火灾危害性分析 | 第22-23页 |
2.2.1 火灾产物对人体的伤害 | 第22页 |
2.2.2 火灾事故主要原因及分类 | 第22-23页 |
2.3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火灾风险的多级可拓综合评价 | 第23-28页 |
2.3.1 多级可拓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 第23页 |
2.3.2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3-24页 |
2.3.3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火灾风险多级可拓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4-26页 |
2.3.4 工程应用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疏散类型及疏散模式分析 | 第30-40页 |
3.1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疏散类型 | 第30-31页 |
3.1.1 单独设置服务隧道 | 第30页 |
3.1.2 双洞隧道互为服务隧道 | 第30页 |
3.1.3 单独隧道疏散 | 第30页 |
3.1.4 各种疏散类型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比较 | 第30-31页 |
3.2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疏散模式分析 | 第31-34页 |
3.2.1 列车继续运行疏散模式 | 第31-33页 |
3.2.2 随机疏散模式 | 第33-34页 |
3.3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评判准则 | 第34-38页 |
3.3.1 隧道火灾内烟气的危害性 | 第34-35页 |
3.3.2 隧道火灾的危险判别指标 | 第35-36页 |
3.3.3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准则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火灾场景设计与模拟 | 第40-58页 |
4.1 火灾模拟软件简介及基本理论 | 第40-42页 |
4.1.1 常用火灾模拟方法介绍与对比 | 第40-41页 |
4.1.2 FDS模拟软件简介 | 第41-42页 |
4.2 火灾场景分析与设定 | 第42-44页 |
4.2.1 火灾增长时间描述 | 第42-43页 |
4.2.2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火灾最大热释放速率设定 | 第43-44页 |
4.3 实例分析 | 第44-57页 |
4.3.1 工程概况 | 第44-45页 |
4.3.2 模型设置与火源位置 | 第45-46页 |
4.3.3 隧道三维火灾模拟分析 | 第46-57页 |
4.3.4 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 | 第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时间分析 | 第58-72页 |
5.1 蒙特卡洛法简介 | 第58页 |
5.2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行为概率统计 | 第58-60页 |
5.3 长株潭城际铁路区间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时间分析 | 第60-67页 |
5.3.1 人员死亡风险区域划分 | 第60-61页 |
5.3.2 区间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时间概率模拟 | 第61-66页 |
5.3.3 人员疏散总时间 | 第66-67页 |
5.4 ASET与RSET比较 | 第67-69页 |
5.5 措施及建议 | 第69-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72-73页 |
6.3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