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地理视角下的渤海国扶余府地位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 第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第三节 材料运用与实地考察 | 第11-13页 |
第1章 渤海国的政治地理格局 | 第13-28页 |
1.1 渤海国的疆域变化与政区沿革 | 第13-19页 |
1.1.1 大仁秀以前的渤海疆域与政区 | 第13-15页 |
1.1.2 大仁秀时期的渤海国疆域与政区 | 第15-19页 |
1.2 渤海国政区的圈层结构 | 第19-26页 |
1.2.1 渤海国的都城区 | 第19-22页 |
1.2.2 渤海国的战略要区 | 第22-24页 |
1.2.3 渤海国的边疆区 | 第24-26页 |
1.3 渤海国的政区地理结构 | 第26-28页 |
第2章 渤海国扶余府的历史沿革与建置过程 | 第28-42页 |
2.1 渤海国扶余府的历史沿革 | 第28-31页 |
2.1.1 夫余国王城至高句丽扶余城的建置兴废 | 第28-29页 |
2.1.2 渤海国到辽时期扶余府的建置沿革 | 第29-31页 |
2.2 渤海国扶余府的设置过程与地位变化 | 第31-42页 |
2.2.1 早期靺鞨与高句丽对夫余故地的争夺 | 第32-34页 |
2.2.2 渤海与突厥交往背景下的夫余故地 | 第34-37页 |
2.2.3 渤海与契丹交往背景下的扶余府 | 第37-42页 |
第3章 渤海国扶余府经济状况与政治地理要素初探 | 第42-48页 |
3.1 扶余府及夫余故地的经济发展过程 | 第42-44页 |
3.2 扶余府的幅员与边界 | 第44-46页 |
3.3 扶余府内部政区设置与基层管理模式初探 | 第46-48页 |
第4章 渤海国扶余府地望考 | 第48-55页 |
4.1 渤海国后期扶余府与辽黄龙府关系考辩 | 第48-53页 |
4.2 渤海国前期扶余府与高句丽扶余城的关系考辩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