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 第11-2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7页 |
(一) 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空心化 | 第11-13页 |
(二)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13-15页 |
(三) 国民财富核算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 | 第15页 |
(四) 自然资源管理的理论误区与制度缺陷 | 第15-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三、 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 | 第19-20页 |
四、 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20-24页 |
第一篇 自然资源价值问题研究 | 第24-80页 |
第一章 经济学说史中价值理论的嬗变和发展 | 第24-33页 |
一、 价值:经济学的基本命题 | 第24-26页 |
二、 价值理论的嬗变与发展 | 第26-33页 |
(一) 劳动价值论 | 第26-29页 |
(二) 生产要素价值论 | 第29-30页 |
(三) 效用价值论 | 第30-31页 |
(四) 供求决定论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对价值问题的哲学分析 | 第33-45页 |
一、 价值的哲学范式 | 第33页 |
二、 主客体关系的割裂:对几种价值理论哲学范式的分析和评价 | 第33-36页 |
三、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可持续发展观:传统价值哲学范式的转换 | 第36-38页 |
四、 价值的哲学本质 | 第38-45页 |
(一) 价值是一种相互关系 | 第38-39页 |
(二) 价值反映以主体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 第39-41页 |
(三) 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主体的主导性地位要受到 | 第41-42页 |
(四)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具有层次性的 | 第42-43页 |
(五) 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要通过交换得以体现 | 第43页 |
(六) 结论:价值的本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客体对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对价值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第45-63页 |
一、 经济学说史中价值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 | 第45-50页 |
二、 费用和效用共同决定价值:恩格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丰富 | 第50-53页 |
三、 劳动价值论中的效用因素: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进一步 | 第53-56页 |
四、 “费用-效用”均衡价值论:一种新的综合价值理论 | 第56-63页 |
(一) 价值的内涵: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 第56-57页 |
(二) 价值的源泉:劳动与自然要素共同创造有用物 | 第57-58页 |
(三) 价值的决定:费用和效用都可以归结为劳动时间 | 第58-61页 |
(四) 价值的表现形式:市场均衡价格 | 第61-63页 |
第四章 自然资源价值的特点、构成和量定 | 第63-80页 |
一、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 第63-65页 |
(一) 自然资源的定义 | 第63-64页 |
(二) 自然资源的特征 | 第64-65页 |
二、 现有自然资源价值形成和决定理论评析 | 第65-67页 |
三、 自然资源具有价值 | 第67-69页 |
(一) 自然资源具有哲学意义上价值的本质特征 | 第67-68页 |
(二) 自然资源具有经济学意义上价值的本质特征 | 第68-69页 |
(三) 自然资源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经显示出价值属性 | 第69页 |
四、 自然资源价值的特殊规定性 | 第69-72页 |
五、 自然资源价值的构成和量定 | 第72-80页 |
(一) 自然资源生产费用的构成和量定 | 第72-73页 |
(二) 自然资源效用的构成和量定 | 第73-76页 |
(三) 自然资源稀缺性对自然资源价值的影响 | 第76-77页 |
(四) 自然资源价值计量模型 | 第77-78页 |
(五) 例证:吉林省森林资源价值的基本评估 | 第78-80页 |
第二篇 自然资源价值补偿问题研究 | 第80-110页 |
第五章 自然资源价值补偿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80-92页 |
一、 自然资源价值补偿的基本含义 | 第80-81页 |
二、 自然资源价值补偿的原因和条件 | 第81-87页 |
(一) 三种生产理论中的自然资源价值补偿 | 第81-83页 |
(二) 资源价值补偿不足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常态 | 第83-85页 |
(三) 经济学中自然资源价值补偿的原因和条件 | 第85-87页 |
三、 自然资源价值补偿的内容 | 第87-88页 |
四、 自然资源价值补偿的过程和手段 | 第88-92页 |
第六章 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资源价值补偿 | 第92-110页 |
一、 再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资源价值补偿 | 第92-97页 |
(一) 传统再生产模型没有考虑自然资源价值问题 | 第92-93页 |
(二) 自然资源的价值补偿: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 第93-95页 |
(三) 经济再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的价值补偿 | 第95-97页 |
二、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自然资源价值补偿 | 第97-104页 |
(一) 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97-98页 |
(二) 自然资源价值补偿与经济增长的极限 | 第98-100页 |
(三) 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和自然资源 | 第100-104页 |
三、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自然资源价值补偿 | 第104-110页 |
(一) 引入自然资源价值后的国际贸易与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 | 第104-107页 |
(二) 自然资源价值内在化:国际贸易中自然资源价值补偿的 | 第107-110页 |
第三篇 自然资源管理模式问题研究 | 第110-166页 |
第七章 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构建和创新 | 第110-128页 |
一、 对自然资源产权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 第110-113页 |
二、 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3-117页 |
三、 对几种主要自然资源产权结构模式的分析、借鉴和思考 | 第117-120页 |
(一) 对几种主要产权制度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117-118页 |
(二) 关于构建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基本原则的 | 第118-120页 |
四、 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创新 | 第120-123页 |
(一) 逐步引入私人所有权,建立混合型、多元化的 | 第120-122页 |
(二) 明确界定并逐步推进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的 | 第122-123页 |
五、 自然资源产权代际分配问题 | 第123-128页 |
(一) 自然资源产权代际分配的含义 | 第123-124页 |
(二) 自然资源产权代际公平性的传递过程:一种数学说明 | 第124-126页 |
(三) 自然资源产权代际分配的标准和原则 | 第126页 |
(四) 建立科学的自然资源产权代际分配机制 | 第126-128页 |
第八章 我国自然资源宏观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调整 | 第128-143页 |
一、 所有权代表与宏观社会管理者: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 | 第128-130页 |
二、 关于建立自然资源宏观管理制度目标体系的设想 | 第130页 |
三、 我国自然资源宏观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 第130-143页 |
(一) 法律体系 | 第130-131页 |
(二) 经济手段 | 第131-136页 |
(三) 行政手段 | 第136-140页 |
(四) 非正式制度安排 | 第140-143页 |
第九章 我国自然资源价值核算制度的建立与核算方法的改进 | 第143-166页 |
一、 宏观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资源价值补偿与国民经济核算问题 | 第143-153页 |
(一) 现行SNA体系在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方面存在的不足 | 第143-145页 |
(二) 一种新的核算方法:对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 | 第145-151页 |
(三) 建立适应自然资源价值补偿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 | 第151-153页 |
二、 分类自然资源的价值核算:以森林资源为例 | 第153-161页 |
(一) 森林资源价值补偿与核算的内容 | 第153-154页 |
(二) 森林资源价值的估算方法 | 第154-156页 |
(三) 森林资源价值的计算 | 第156-161页 |
三、 企业的自然资源价值补偿和核算 | 第161-166页 |
(一) 我国企业核算制度的演变过程 | 第161-163页 |
(二) 企业资源环境价值核算的内容 | 第163页 |
(三) 企业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的方法:一种数学方法 | 第163-165页 |
(四) 企业资源环境经济核算的报告体系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78-179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79-182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182页 |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