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隋、唐、五代哲学(581~960年)论文

李隆基《孝经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19页
第一章 《孝经》的传本问题第19-46页
    第一节 唐以前的《孝经》传本沿革第19-25页
        一、《孝经》的今文经传本第19-22页
        二、《孝经》的古文经传本第22-23页
        三、《孝经》今古文的争议和章句同异第23-25页
    第二节 唐前期流行的《孝经》注本和义疏本第25-34页
        一、《孝经》“孔传”和“郑注”的流行情形第25-30页
        二、《隋书·经籍志》所见的《孝经》解经著作第30-34页
    第三节 关于《孝经》“郑注”的争议第34-46页
        一、南朝时期《孝经》“郑注”是否为郑玄注的争议第34-36页
        二、唐代刘知几、司马贞对《孝经》“郑氏注”的争论第36-46页
第二章《孝经注》的成书背景及其形成过程第46-59页
    第一节 唐前期的“文教”政策第46-49页
        一、唐太宗时期的“文教”政策第46-48页
        二、唐玄宗时期的重文倾向及其学术举措第48-49页
    第二节 李隆基“御注”《孝经》与萧衍“帝王注经”的传统第49-51页
        一、萧衍在唐初政治文化中的地位第49-50页
        二、李隆基“再次”御注《孝经》第50-51页
    第三节 《孝经注》和“元行冲疏”的成书过程第51-59页
        一、《孝经》“开元注”作者群考辨第51-53页
        二、《孝经》“天宝注”对“开元注”的修正和完善第53-54页
        三、《孝经注》中的《制旨》第54-56页
        四、元行冲“疏”的撰作目的和过程第56-59页
第三章 《孝经注》和“元行冲疏”的关系第59-72页
    第一节 《孝经注》和元行冲疏的主从定位第59-72页
        一、元行冲疏对《孝经注》的遵从和发挥第59-69页
        二、元行冲对“疏不驳注”原则的强化第69-72页
第四章 《孝经注》的哲学思想第72-90页
    第一节“孝行”、“孝道”异同第72-79页
        一、“孝行”与“五常之教”第72-75页
        二、“孝道”与王肃经学第75-78页
        三、“孝行”和“孝道”分野的消融第78-79页
    第二节“爱”、“敬”争议和定调第79-85页
        一、东晋南朝时期“爱”、“敬”孰先的争议第80-81页
        二、隋唐时期“爱”、“敬”之道的定位——以刘炫《孝经述议》为例第81-82页
        三、《孝经注》对“爱”、“敬”问题的整理和定调第82-85页
    第三节“忠”、“孝”孰先和《孝经注》的立场第85-90页
        一、魏晋时期“忠”、“孝”孰先的争论第85-86页
        二、南朝对“忠”、“孝”问题的基本倾向第86-87页
        三、《孝经注》对“忠”、“孝”问题的总结第87-90页
第五章 邢昺对《孝经注》和“元行冲疏”的改造和整理第90-95页
    第一节 邢昺“疏”对元行冲“疏”的整理第90-93页
        一、邢昺和北宋官方对旧疏的整理第90页
        二、“遵从为主、略有删减”的整理原则第90-91页
        三、邢昺“疏”对元行冲旧疏的继承和改造第91-93页
    第二节 邢昺“疏”与《孝经注》的关系第93-95页
        一、邢昺“疏”对“注”的维护和遵从第93-94页
        二、沿袭唐旧的邢疏与宋代官方《孝经》学第94-95页
第六章 《孝经注》的历史定位和影响第95-102页
    第一节 《孝经注》与唐代儒学第95-97页
        一、《孝经注》在唐代儒学中的地位第95-96页
        二、《孝经注》“遵从旧注,保留原貌”及对“疏不驳注”原则的强化第96-97页
    第二节 朱熹《孝经刊误》与李隆基《孝经注》第97-99页
    第三节《孝经注》在中国《孝经》学史上的地位第99-102页
        一、《孝经注》对《孝经》今、古文传本的融合第99-100页
        二、《孝经注》通行后对其他传本的取代第100-102页
结语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附录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员工薪酬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以贵州制造型企业为例
下一篇:人巨细胞病毒pUL38激活mTORC1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