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9-10页 |
| ·研究目标 | 第9页 |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0页 |
| ·研究工作基础 | 第10-11页 |
| ·预期成果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民用航空防相撞设备的发展概况 | 第12-16页 |
| ·民用航空防相撞设备与航空管制 | 第12-13页 |
| ·航空管制的发展第一阶段 | 第12页 |
| ·航空管制的发展第二阶段 | 第12页 |
| ·航空管制的发展第三阶段 | 第12-13页 |
| ·航空管制的发展第四阶段 | 第13页 |
| ·民用航空防相撞设备与机载防相撞系统 | 第13-14页 |
| ·航空器地面运行中的防相撞措施 | 第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 第三章 目前我国民航防相撞设备的使用现状原理及问题 | 第16-30页 |
| ·我国民航陆基防相撞设备的使用现状及原理 | 第16-24页 |
| ·我国民航陆基防相撞设备在程序上的使用现状及原理 | 第16-19页 |
| ·我国民航陆基防相撞设备在设备上的使用现状及原理 | 第19-24页 |
| ·我国民航陆基防相撞设备存在的问题的初步推断 | 第24-25页 |
| ·程序上存在问题的初步推断 | 第24-25页 |
| ·设备硬件上存在问题的初步推断 | 第25页 |
| ·我国民航机载防相撞设备的使用现状及原理 | 第25-28页 |
| ·机载防相撞设备的基本原理 | 第25-28页 |
| ·目前我国机载防相撞设备的使用现状 | 第28页 |
| ·我国民航机载防相撞设备存在问题的初步推断 | 第28-29页 |
| ·TCAS 观察范围有限 | 第28页 |
| ·TCAS 目前只能提供垂直方向的解决方案 | 第28-29页 |
| ·TCAS 完全依赖机载设备判断交互能力较差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目前我国民航防相撞设备存在问题的风险评估 | 第30-45页 |
| ·概述 | 第30页 |
| ·设备硬件方面 | 第30页 |
| ·程序方面 | 第30页 |
| ·我国民航地面及机载防相撞设备存在问题的运行风险分析 | 第30-43页 |
| ·对导航设备、雷达系统、自动化系统运行风险进行事故树分析 | 第30-34页 |
| ·对TCAS 系统观察范围、解决方案、交互能力差进行层次分析法论证 | 第34-40页 |
| ·利用REICH 模型对我国RVSM 碰撞风险进行分析 | 第40-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我国民航防相撞设备发展的实验研究 | 第45-56页 |
| ·我国民航当前防相撞设备的发展方向 | 第45-50页 |
| ·PBN 技术概述 | 第45-47页 |
| ·ADS-B 及4DT 技术概述 | 第47-50页 |
| ·我国民航防相撞设备发展方向与设备现状风险分析的契合度验证 | 第50页 |
| ·对我国民航防相撞设备发展的实验研究和风险分析 | 第50-55页 |
| ·通过仿真试验验证PBN 导航实施后对防相撞能力的提升效果 | 第50-54页 |
| ·通过层次分析法验证使用ADS-B 和4DT 后防相撞能力的提升效果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术语和定义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