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2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控制的概述 | 第19-37页 |
2.1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控制的基本概念 | 第19-25页 |
2.1.1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概念 | 第19-21页 |
2.1.2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主要风险 | 第21-22页 |
2.1.3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控制的概念 | 第22-25页 |
2.2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控制框架 | 第25-28页 |
2.2.1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2.2.2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控制的主要目标 | 第28页 |
2.3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及其风险现状 | 第28-37页 |
2.3.1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现状 | 第29-33页 |
2.3.2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呈现出的特征 | 第33-37页 |
3 兴业银行同业业务的风险控制案例分析 | 第37-59页 |
3.1 兴业银行的概况 | 第37-41页 |
3.1.1 兴业银行发展概况 | 第37-38页 |
3.1.2 兴业银行的结构 | 第38-41页 |
3.2 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控制的现状 | 第41-51页 |
3.2.1 兴业银行同业业务经营现状 | 第41-44页 |
3.2.2 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 第44-49页 |
3.2.3 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控制的优势分析 | 第49-51页 |
3.3 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51-59页 |
3.3.1 对流动性风险管控不足 | 第52-53页 |
3.3.2 对同业产品的操作风险控制落实不到位 | 第53-54页 |
3.3.3 对同业产品的发行方的信用风险控制不足 | 第54-55页 |
3.3.4 对市场风险中的利率风险管理和外汇风险管理不能及时做出调整 | 第55-56页 |
3.3.5 监管套利以及受交易对手行为影响导致合规风险控制失效 | 第56-59页 |
4 完善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 第59-67页 |
4.1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 第59-62页 |
4.1.1 健全兴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 第59-60页 |
4.1.2 完善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流动性风险控制 | 第60-62页 |
4.2 落实对同业业务操作风险的控制 | 第62-63页 |
4.2.1 完善特殊目的实体的各项手续存在的风险点的管控 | 第62页 |
4.2.2 加强对法律文本模板要素的核对及对法律文本的保护 | 第62-63页 |
4.2.3 加强对理财产品相关要素的真实性的校验 | 第63页 |
4.3 强化对同业理财产品的信用风险的控制 | 第63-64页 |
4.3.1 加强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审批以防违约 | 第63-64页 |
4.3.2 保障二级分行、支行交易对手业务转授权的有效性 | 第64页 |
4.4 强化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 第64-65页 |
4.5 落实合规风险控制的各项制度 | 第65-67页 |
4.5.1 监管机构应加大监管力度,防止银行的监管套利等违规行为产生 | 第65-66页 |
4.5.2 完善对同业业务补充协议的文本管理 | 第66-6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页 |
5.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