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论 | 第10-22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1.2.1 社会影响评价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2.2 项目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社会影响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公众参与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3 社区参与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4 社会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研究综述 | 第17页 |
1.3.5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第2章 参与式社会影响评价模式——社区互动论坛 | 第22-40页 |
2.1 社会影响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2-26页 |
2.1.1 社会影响评价研究取向的确定:中间立场的方法 | 第22-23页 |
2.1.2 社会影响评价方法评述 | 第23-26页 |
2.1.3 问题导向的参与式互动评价方法 | 第26页 |
2.2 社会影响评价中社区参与的意义 | 第26-30页 |
2.2.1 社区的界定 | 第26-28页 |
2.2.2 社会影响评价过程中社区参与的客观要求 | 第28-30页 |
2.2.3 社会影响评价过程中社区参与的必要性 | 第30页 |
2.3 我国现阶段社区参与类型及划分 | 第30-33页 |
2.3.1 社区参与的类型 | 第30-32页 |
2.3.2 社区参与类型的划分 | 第32页 |
2.3.3 现阶段社区参与的问题 | 第32-33页 |
2.4 社区互动论坛模式构建 | 第33-38页 |
2.4.1 社区互动论坛的概念 | 第33-34页 |
2.4.2 社区互动论坛模式设计 | 第34-36页 |
2.4.3 社区互动论坛的开展步骤 | 第36-37页 |
2.4.4 社区互动论坛的特征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论坛第一阶段:确定评估范围和社区参与主体 | 第40-50页 |
3.1 评估社区的选择 | 第40-45页 |
3.1.1 项目影响区确定 | 第40-41页 |
3.1.2 样本社区的选择方法 | 第41-43页 |
3.1.3 项目影响社区样本确定——以港口湾为例 | 第43-45页 |
3.2 社区成员的选择 | 第45-48页 |
3.2.1 社区参与主体范围的确定 | 第45-47页 |
3.2.2 社区参与主体的选择方法 | 第47页 |
3.2.3 社区互动论坛结构复制 | 第47-48页 |
3.2.4 社区论坛的规模 | 第48页 |
3.3 论坛其他准备活动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论坛第二阶段:获取社区基线数据 | 第50-60页 |
4.1 社会剖面描述 | 第50-52页 |
4.1.1 社区结构 | 第50页 |
4.1.2 社区经济 | 第50-51页 |
4.1.3 社区特征 | 第51页 |
4.1.4 社区活力 | 第51页 |
4.1.5 社区相关问题列表 | 第51-52页 |
4.2 社会剖面数据的获取 | 第52-55页 |
4.2.1 二手数据的收集 | 第52-54页 |
4.2.2 一手数据的获取 | 第54-55页 |
4.3 社会基线数据处理 | 第55-58页 |
4.3.1 数据的处理和使用 | 第55页 |
4.3.2 社区结构维度数据处理演示 | 第55-58页 |
4.3.3 识别社区主要趋势变化 | 第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论坛第三阶段:识别社区关键问题 | 第60-72页 |
5.1 社区互动论坛开展过程 | 第60-62页 |
5.1.1 常见的小组形式 | 第60-61页 |
5.1.2 社区互动论坛开展步骤 | 第61-62页 |
5.1.3 半结构小组的优点 | 第62页 |
5.2 论坛初期工作 | 第62-64页 |
5.2.1 论坛初期特点 | 第62-63页 |
5.2.2 论坛初期开展要点 | 第63页 |
5.2.3 论坛的初期工作内容 | 第63-64页 |
5.3 论坛互动评估过程 | 第64-70页 |
5.3.1 提供补充信息 | 第64-67页 |
5.3.2 社区维度初始评级 | 第67页 |
5.3.3 小组对话 | 第67-70页 |
5.3.4 社区维度最终评级 | 第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论坛第四阶段:协商解决关键问题 | 第72-82页 |
6.1 论坛共同性建构困境及解决 | 第72-75页 |
6.1.1 论坛共同性建构下的困境 | 第72-73页 |
6.1.2 协调者的角色 | 第73-74页 |
6.1.3 共同性建构困境解决:组建专业评估团队 | 第74-75页 |
6.2 共同性建构的达成 | 第75-78页 |
6.2.1 论坛评估过程的循环 | 第75页 |
6.2.2 关键问题的协商和妥协过程 | 第75-77页 |
6.2.3 共同性建构评估成果 | 第77-78页 |
6.3 共同性建构的发展和延伸 | 第78-80页 |
6.3.1 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社会影响评估过程 | 第78-79页 |
6.3.2 共同性建构策略——国内外的经验 | 第79-8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7章 社区互动论坛的适用性讨论 | 第82-94页 |
7.1 社区互动论坛适用性探讨 | 第82-85页 |
7.1.1 社区互动论坛和现有参与方式的比较 | 第82-83页 |
7.1.2 社区互动论坛和传统评估方法的比较 | 第83-84页 |
7.1.3 社区互动论坛与传统评估方法的互补关系 | 第84-85页 |
7.2 社区互动论坛的限制因素 | 第85-88页 |
7.2.1 论坛的外部限制要素 | 第85-87页 |
7.2.2 论坛的内部限制要素 | 第87-88页 |
7.3 社区互动论坛评估模式的前提条件 | 第88-93页 |
7.3.1 社会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完善 | 第88页 |
7.3.2 项目立项过程的嵌入机制构建 | 第88-90页 |
7.3.3 项目社会影响评估时点的科学布置 | 第90-91页 |
7.3.4 第三方专业评估团队组建 | 第91-92页 |
7.3.5 现有评估观念转变 | 第92页 |
7.3.6 项目真实信息公开 | 第92-9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8章 结论 | 第94-96页 |
8.1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8.2 本文创新点 | 第95页 |
8.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