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江水源热泵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概述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3.1 水源热泵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2 水源热泵节能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建筑空调动态负荷模拟 | 第16-20页 |
2.1 区域建筑空调动态负荷模拟的必要性 | 第16页 |
2.2 区域建筑空调动态负荷模拟参数设置 | 第16-18页 |
2.2.1 区域建筑概况 | 第16-17页 |
2.2.2 DeST参数设置 | 第17-18页 |
2.3 区域建筑空调动态负荷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8-19页 |
2.3.1 模拟结果 | 第18页 |
2.3.2 结果分析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江水源热泵取水系统关键设备能耗模型 | 第20-34页 |
3.1 江水源热泵取水系统主要能耗设备 | 第20页 |
3.2 江水源热泵取水系统主要能耗设备的建模方法 | 第20页 |
3.3 离心式水源热泵能耗模型 | 第20-26页 |
3.3.1 水源热泵能耗数学模型选定 | 第21-25页 |
3.3.2 水源热泵能耗模型参数辨识 | 第25-26页 |
3.4 变频水泵能耗模型 | 第26-33页 |
3.4.1 变频水泵运行工况点 | 第26-27页 |
3.4.2 变频水泵能耗数学模型选定 | 第27-29页 |
3.4.3 变频水泵性能曲线 | 第29-30页 |
3.4.4 变频水泵的运行区间 | 第30-31页 |
3.4.5 水泵的取水量 | 第31页 |
3.4.6 变频水泵并联运行能耗 | 第31-32页 |
3.4.7 水泵能耗模型参数辨识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以具体工程为例研究节能运行策略 | 第34-51页 |
4.1 热泵运行台数切换策略 | 第35-38页 |
4.1.1 热泵能耗模型的选取 | 第35页 |
4.1.2 目标函数 | 第35-36页 |
4.1.3 约束条件 | 第36页 |
4.1.4 优化算法 | 第36-37页 |
4.1.5 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4.2 江水泵运行台数切换策略 | 第38-42页 |
4.2.1 不与热泵和管网匹配运行时江水泵运行台数切换策略 | 第38-39页 |
4.2.2 与热泵和管网匹配运行时江水泵运行台数切换策略 | 第39-42页 |
4.3 江水温度对热泵和水泵运行台数切换策略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 冷凝器进出口温差范围 | 第43-45页 |
4.4.1 热泵能耗模型的选取 | 第43页 |
4.4.2 热泵冷凝器进出口温差范围计算 | 第43-45页 |
4.5 冷凝器进出口温差对热泵和水泵运行台数切换策略的影响 | 第45-46页 |
4.6 冷凝器最佳进出口温差 | 第46-49页 |
4.7 热泵和水泵最佳运行台数切换策略 | 第49-5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本文提出的运行策略的节能性分析 | 第51-54页 |
5.1 本文提出的运行策略的节能性 | 第51-53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54-5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