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21页 |
绪论 | 第22-30页 |
第一节 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22-24页 |
一、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 | 第22-23页 |
二、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现状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 | 第24-30页 |
一、研究范围 | 第24-25页 |
二、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25-26页 |
三、理论依据及方法 | 第26-27页 |
四、相关说明 | 第27-30页 |
第一章 奇台县概况及方言特点 | 第30-39页 |
第一节 奇台县概况 | 第30-32页 |
一、位置、政区、人口和民族 | 第30页 |
二、地形、交通和文化 | 第30-32页 |
三、历史沿革 | 第32页 |
第二节 奇台方言概况 | 第32-39页 |
一、奇台方言的语音特点 | 第33-36页 |
二、奇台方言的词汇特点 | 第36-37页 |
三、奇台方言的研究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奇台方言词汇的构词研究 | 第39-79页 |
第一节 奇台方言词汇的构词词素 | 第39-45页 |
一、构词词素完全相同,顺序不同 | 第39-40页 |
二、构词词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 第40-42页 |
三、构词词素完全不同 | 第42-45页 |
第二节 奇台方言词汇的词缀研究 | 第45-57页 |
一、奇台方言词汇的前缀 | 第45-48页 |
二、奇台方言词汇的后缀 | 第48-57页 |
第三节 奇台方言词汇中的“子”缀 | 第57-79页 |
一、“子”缀的描写 | 第57-62页 |
二、“子”的语法功能 | 第62-64页 |
三、“子”的语义功能 | 第64-67页 |
四、奇台方言中的“子”与“儿” | 第67-70页 |
五、奇台方言与其他方言“子”缀的比较 | 第70-79页 |
第三章 奇台方言词汇的重叠形式 | 第79-97页 |
第一节 名词的重叠形式 | 第79-87页 |
一、“AA”式重叠 | 第79-80页 |
二、“AA子”式重叠 | 第80-84页 |
三、“ABB子”式重叠 | 第84-85页 |
四、“AAB”式重叠 | 第85-86页 |
五、“ABB”式重叠 | 第86-87页 |
第二节 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 第87-93页 |
一、“AA子”式重叠 | 第87-88页 |
二、“AA儿(的)”式重叠 | 第88-89页 |
三、“ABB(的)”式重叠 | 第89-90页 |
四、“AABB”式重叠 | 第90-91页 |
五、“A不BB”式重叠 | 第91-93页 |
第三节 动词的重叠形式 | 第93-95页 |
一、“AA”式重叠 | 第93页 |
二、“AA子”式重叠 | 第93-94页 |
三、“ABB”式重叠 | 第94页 |
四、“ABAB”式重叠 | 第94-95页 |
第四节 量词和副词的重叠形式 | 第95-97页 |
第四章 奇台方言与普通话语义差异比较 | 第97-128页 |
第一节 义位的差异 | 第97-104页 |
一、义位的义域差异 | 第97-99页 |
二、义位的数量差异 | 第99-104页 |
第二节 语义场的差异 | 第104-128页 |
一、同义义场 | 第104-110页 |
二、反义义场 | 第110-113页 |
三、多义义场 | 第113-123页 |
四、分类义场 | 第123-128页 |
第五章 奇台方言中的少数民族语借词 | 第128-145页 |
第一节 少数民族语借词进入的原因 | 第129-132页 |
一、少数民族和汉民族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 | 第129-130页 |
二、说话人在双语环境下对交际的需要 | 第130页 |
三、表达特有概念的需要 | 第130-132页 |
第二节 奇台方言中少数民族语借词的来源 | 第132-137页 |
一、语种来源 | 第132-135页 |
二、借入途径 | 第135-136页 |
三、涉及范围 | 第136-137页 |
第三节 奇台方言中少数民族语借词的借入方式 | 第137-141页 |
一、音译词 | 第137-140页 |
二、音加意译词 | 第140-141页 |
第四节 少数民族语借词进入方言后的变化与发展 | 第141-145页 |
第六章 奇台方言词汇与其他方言词汇比较 | 第145-201页 |
第一节 奇台方言词汇与新疆境内方言词汇的比较 | 第146-165页 |
一、奇台方言与新疆境内方言词汇比较表 | 第146-155页 |
二、奇台方言与新疆境内方言词汇的对比分析 | 第155-163页 |
三、奇台方言与新疆境内方言词汇的亲疏关系分析 | 第163-165页 |
第二节 奇台方言词汇与兰银官话区其他方言词汇的比较 | 第165-180页 |
一、奇台方言与兰银官话区其他方言词汇比较表 | 第165-172页 |
二、奇台方言与兰银官话区其他方言词汇的对比分析 | 第172-178页 |
三、奇台方言与兰银官话区其他方言词汇的亲疏关系分析 | 第178-180页 |
第三节 奇台方言词汇与七大方言代表方言词汇的比较 | 第180-201页 |
一、奇台方言与七大方言代表方言词汇比较表 | 第180-188页 |
二.奇台方言与七大方言代表方言词汇的对比分析 | 第188-199页 |
三、奇台方言与七大方言代表方言词汇的亲疏关系分析 | 第199-201页 |
第七章 奇台汉语方言词汇的历时比较 | 第201-223页 |
第一节 承传词 | 第201-217页 |
第二节 变异词 | 第217-220页 |
一、词义扩大 | 第218页 |
二、义项增多或减少 | 第218-219页 |
三、词义转移 | 第219页 |
四、语法功能的变异 | 第219-220页 |
第三节 创新词 | 第220-223页 |
结语 | 第223-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34页 |
附录 | 第234-287页 |
致谢 | 第287-29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90-291页 |
附件 | 第2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