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Summary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6-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6-8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6-7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7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有关血友病患者关怀模式的研究 | 第8-9页 |
1.2.2 有关血友病患儿母亲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9-10页 |
1.2.3 有关社会工作在缓解各群体压力中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3.1 血友病 | 第12-13页 |
1.3.2 血友病患儿 | 第13页 |
1.3.3 心理压力 | 第13-14页 |
1.4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6页 |
1.4.1 需求理论 | 第14-15页 |
1.4.2 抗逆力理论 | 第15页 |
1.4.3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1 参与观察法 | 第16页 |
1.5.2 无结构访谈法 | 第16-17页 |
1.5.3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第2章 贵州省血友病患儿母亲的压力分析 | 第17-26页 |
2.1 血友病患儿母亲的压力表现 | 第17-19页 |
2.1.1 生理反应 | 第17-18页 |
2.1.2 心理反应 | 第18-19页 |
2.1.3 行为反应 | 第19页 |
2.2 血友病患儿母亲的压力来源 | 第19-26页 |
2.2.1 来自个人的压力 | 第20-21页 |
2.2.2 来自家庭的压力 | 第21-24页 |
2.2.3 来自社会的压力 | 第24-26页 |
第3章 小组工作在血友病患儿母亲压力缓解中的应用 | 第26-43页 |
3.1 小组工作的前期准备 | 第26-28页 |
3.1.1 小组组员的招募 | 第26-27页 |
3.1.2 小组的类型及时间 | 第27页 |
3.1.3 小组工作的目标 | 第27-28页 |
3.1.4 小组问题预估 | 第28页 |
3.2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 第28-29页 |
3.2.1 观察者 | 第28-29页 |
3.2.2 支持者 | 第29页 |
3.2.3 教育者 | 第29页 |
3.2.4 资源链接者 | 第29页 |
3.3 小组工作的实施过程 | 第29-37页 |
3.3.1 组员破冰活动——你好!你好! | 第29-31页 |
3.3.2 健康知识的普及——生命启程 | 第31-32页 |
3.3.3 压力缓解的方法学习——阳光照进现实 | 第32-34页 |
3.3.4 夫妻关系的重构——风雨同舟,托起希望 | 第34-36页 |
3.3.5 团队凝聚力的培养——和你在一起 | 第36-37页 |
3.4 小组工作的评估 | 第37-43页 |
3.4.1 小组过程评估 | 第38-40页 |
3.4.2 小组效果评估 | 第40-43页 |
第4章 小组工作在血友病患儿母亲压力缓解中的应用反思与总结 | 第43-50页 |
4.1 小组工作应用过程中的经验分析 | 第43-45页 |
4.1.1 理论运用经验 | 第43页 |
4.1.2 小组前期准备中的经验 | 第43-44页 |
4.1.3 小组设计中的经验 | 第44页 |
4.1.4 小组工作实施过程中的经验 | 第44-45页 |
4.2 小组工作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5-46页 |
4.2.1 小组设计中的问题 | 第45页 |
4.2.2 小组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 第45-46页 |
4.3 小组工作应用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 第46-47页 |
4.3.1 小组设计方面 | 第46-47页 |
4.3.2 小组的实施过程方面 | 第47页 |
4.4 总结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一:血友妈妈访谈提纲 | 第53-54页 |
附录二:小组工作计划书 | 第54-60页 |